中国园林网6月21日消息:6月12日,在天津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学术报告厅召开了“中式住宅与人居文化”的论坛,此次论坛召集了京津两地的建筑界与文学界的专家,就中式建筑与现代人居文化问题展开了讨论,大家的一致结论是:虽然西方建筑逐渐被我们接受,但是我们骨子里对非常舒适的中式建筑始终有着无限的期待和憧憬,同时中式建筑也会跟新时代进行完美的融合,中式住宅正成为中国人居破局新方向。
其实,中式建筑风格并未中断,在其他城市有很多以中式住宅为由热销的房子,比如说广州的清华坊、北京的观堂以及深圳万科·第五园,这些都可以说是中式建筑的代表性产品。所谓建筑风格的回归,并不是完全复制古老的中式住宅,很多回归的形式仅限于建筑元素的混杂,有着很强的地域性。
相比于西式建筑,典型的中式住宅讲究明显的轴线、有辅轴、主轴,有公开的部分,有私密的部分,非常清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强调:中式住宅还主张光的灵动性,因建筑而让光线不断变化,光可以让建筑活起来。因此,综合光的变化、风的流动等多种元素中式建筑的风格才能得以真正的体现。泰达建设集团的副总经理华志忠在谈到中式风格建筑时表示:“现代建筑风格的中式回归也要讲‘现代中式’,这种中式既有我们所熟悉的中式风格,还要从设计上讲究中式居住的体验,同时还要有现代的生活配套。”
园林是中式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符号。身为高级建筑师的孙克放说:“西方国家古典园林强调景观美和自然美的融合,表现气派恢宏,中国的园林则不一样,中国的园林是小中见大。”目前城市现代建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现在的土地稀缺造成的高密度、容积率的高层和理想居住的矛盾,在高楼林立下绿化空间很狭窄,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呢?华总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传统园林那样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这是让我们最能忽略高层建筑的压抑感。
庭院之中布置池塘花木,创造尺度适宜的自然景观,从而满足人们对大自然的追求。这种特有的空间意识,使人们对庭院的功能进一步强化,把它看成是建筑空间向外部的延伸,演变成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的融合,在高层建筑中完成把内部空间向外部空间延伸的任务。泰达格调·竹境在园林设计上就考虑到了中式园林的优势,在平面设计上,十分讲究从私密空间到半私密空间然后到半公共空间,然后过渡到公共空间,这些空间有大有小,有扩有收,形成不同的所谓“前庭”、“中庭”、“后院”等,这些庭院为人们提供了可以与自然交往的场所,更便于人与人的交往。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更加注重中式居住意境的回归,他强调,无论是汉服热,祭祀热,还有中式建筑热,都是因为这个东西缺少,越缺少的东西我们就越需要。如果说近几年开发商把北美建筑风格、西班牙建筑风格、美式住宅风格当作推销亮点,那么随着经济的发展,今天或者说未来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那就是如何在其中找到一些自己的东西,我们迫切需要有一个具体的、传统的复兴。毕竟是中国人,很多习惯和思想有着不可替代的民族性,很多人都认为,在蓝调音乐的背景下喝咖啡绝没有坐在光线流动的院子里喝茶来得惬意,从更深的层次讲,中式居住意境的回归才可能是推动中式住宅回归的真正动力。
全国100个赏樱打卡点,你去过几个?南林大发布《中国樱花预报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