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全方位展现风景园林的设计空间。现存的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表现方式,只能够向人们传达出风景园林空间要素中的部分讯息。而虚拟现实技术则可以将风景园林的整体空间精准地展现出来,即使是极小的部分和微小的要素,也绝不会被遗漏。第二,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远程浏览。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风景园林设计师可以先在自身的计算机设备上创建出设计作品,然后通过VRML的方式发送给建筑施工单位,施工单位接收以后便可在网络上进行远程作品浏览。第三,极大地方便了风景园林设计师的作品设计。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师能够在每一设计阶段,创建虚构的风景园林环境。并且通过漫游观察的方式,体验自身的作品,预先感受空间要素、尺度要素、材料要素,有利于风景园林设计师及时发现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实时修改和调整。第四,方便公众参与,实施辅决策。要想风景园林的设计和建设能够顺利完成,需要设计、建设、管理及决策部门与公众有效合作,虚拟现实技术就为其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合作平台。
首先,明确设计条件,实地勘察现场情况。了解现场的基地情况、气候情况、环境情况、业主造价情况等。通过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列出设计中可能遭遇的困难和难题。其次,将收集到的文字信息输入到虚拟现实系统中进行初步的模拟和探索,让设计师在思维上对该场地形成总体认识。最后,利用GIS技术,根据现实环境进行模拟,分析场地中的各个道路情况、树木情况、河流情况等,为形成设计概念提供科学的判断。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中的模型建构技术,对现场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整体规划。
例如,在建造园林水景时,首先,设计师就必须调查选址地的水文情况,做出相关的水文调查表。其次,设计师结合其它重要因素信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将选址区域划分成不同的属性。再次,根据区域本身的特性,利用Auto技术完成园林水景的平面图设计,接着再将其导入到3DMAX技术中,针对弯曲起伏的地形,可以对其进行线形弯曲的水体模型。
设计师在通过现实虚拟技术建构模型以后,就可摆脱二维图纸的制约性。设计师可以沉浸和漫游在自身构建的虚拟环境中,从而全方位地研究和分析相关情况,获得感官信息。在多重感官信息的刺激性,设计师的思维处于活动状态,就能够不断地对场地形成设计概念。如果此时设计师的思维形成的是不稳定的图形信息,那么将其输入到虚拟现实系统中,就可以实时地修改和调整相关设计元素,让设计师抓住一瞬即逝的设计灵感,有利于设计师筛选和深化各种设计概念。对于计算机三维造型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来说,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有利于通过计算机的视觉体验,产生新的设计思想,形成新的图像情景。
一方面,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设计师可以准确地刻画场景,实时成为三维图像。通过改变场景中的各项特征、造型,刺激设计师的感官和创作思维。另一方面。风景园林设计内容具有复杂性和多维复合性。设计师在进行方案设计时,不仅要考虑物体造型本身,还要对周围的文化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空间因素等紧密结合,从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进行风景园林的设计。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中的交互功能,有利于设计师实时控制场景,为其提供更有效的交互平台,方便设计师及时调整和更换园林中的要素模型,通过比较与审查,使设计出来的方案更加合理。
例如,在建设某城市展览馆时,将选址定于体育场北边,紧靠繁华路口的坡地边,并且市政府要求展览馆的高度不得高于20m。在设计方案时,设计师首先摘选出来模拟该区域的重要建筑物。其次,将设计好的方案置入到虚构场景中进行模拟。再次,根据建设进度,将设计师设计好的2个方案再次置入虚拟场景中进行模拟和调整。最后,把多个设计方案整合在一个场景中进行比较。最终经过方案比较,确定采用方案二进行展览馆的建设。
园林景观发展的历史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适应现代园林景观研究只有四十几年。所以,很多人对园林景观的认识很肤浅。他们认为园林只是种花种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人有了出国的机会,看到欧洲的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出现欧陆风、草坪风。随着房地产的兴起,中国园林风、欧陆风吹进了居住小区,他们不考虑小区人性化空间和功能性。
从古至今的世界园林景观基本上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类,各有典型的传统风格和特色。中国自古就有营造园林的传统。历朝历代都有杰出的园林作品。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由于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差别就如同表意文字的汉语和表音文字的西方语言的差别一样巨大。欧洲园林最具代表性的--法国规整式园林。在建筑物前后是几何造型的像地毯一样的园林,它作为建筑的陪衬,使主体建筑高大雄伟,整个构图严谨完善。由于其图案的完整性,造成了事实上的将人排斥在园林之外。人们只可从外面欣赏,一但步入园林,人的存在则会破坏了园林构图的完美。在西方传统园林中还有一种较具代表性的重要的风格,就是英国风景式园林。与规整式相反,其强调的是田园与自然。它把自然与人工做了明确的划分。这里的主角是自然风光,其造景严格按照风景画构图设计,如同巴比松画派的风景画。建筑成为了风景中的点缀。实事上,这里仍然不属于我们,这里仍属于自然,如同自然保护区一样。现在我们认识到事物具有非加合性,每个要素值之间的简单相加,不等于整体的系统值。而中国传统园林则具有某种前瞻性。因为其是在系统思维方式下产生的, 如同中医把人看作一人系统一样,园林是一个在地球这个大系统中的开放的子系统。而中国的园林却强调人的参与。如果身处中国传统园林之外,无论是谁也无法探清其中的奥妙。人们也只有身处其中,才能在浏览的过程中体会到造园者的苦心。浏览的过程形成了流动的空间,这是一种三维空间加上时间形成的四维空间。这一空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空间中的每一点既是三维坐标中的一点也是时间流线上的一点。它们形成了一个整体。钱咏说造园如作诗文。如果从一句诗中出任何一字,那么它也就不再是句诗了。
为了创造出具有高品质和丰富美学内涵的居住区景观,在进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时,硬软景观要注意美学风格和文化内涵的统一。值得指出的是,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景观基本上是建筑设计领域的事,又往往由园林绿化的设计师来完成绿化植物的配景,这种模式虽然能发挥专业化的优势,但若得不到沟通就会割裂建筑、景观、园艺的密切关系,带来建筑与景观设计上的不协调。美国设计纽约中央公园的景观之父阿姆斯德(Flederic Law Olmstead)于 1957 年首倡景观建筑(Landscape Architecture) 概念, 此后, 景观建筑成为专业的研究对象。 这些年,境外事务所参与居住区规划设计时也带来这一概念。其最大特点
就是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之初即对居住区整体风格进行策划与构思,对居住区的环境景观作专题研究,提出景观的概念规划,这样从一开始就把握住硬质景观的设计要点。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之中,景观设计师、建筑工程师、开发商要经常进行沟通和协调,使景观设计的风格能融化在居住区整体设计之中。因此景观设计应是发展商、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和城市居民四方互动的过程。
居住区景观的设计包括对基地自然状况的研究和利用,对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的融合和协调。包括道路的布置、水景的组织、路面的铺砌、照明设计、小品的设计、公共设施的处理等等,这些方面既有功能意义,又涉及到视觉和心理感受。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注意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的结合。
景观设计必须呼应居住区设计整体风格的主题,硬质景观要同绿化等软质景观相协调。不同居住区设计风格将产生不同的景观配置效果,现代风格的住宅适宜采用现代景观造园手法,地方风格的住宅则适宜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语言的造园思路和手法。 当然, 城市设计和园林设计的一般规律诸如对景、 轴线、 节点、路径、视觉走廊、空间的开合等,都是通用的。同时,景观设计要根据空间的开放度和私密性组织空间。
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居住区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如青岛,碧水蓝天白墙红瓦体现了滨海城市的特色;海口椰风海韵则是一派南国风情;重庆, 错落有致那应是山地城市的特点;而苏州, 小桥流水则是江南水乡的韵致了。同时居住区景观还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
环境景观中的点,是整个环境设计中的精彩所在,这些点元素经过相互交织的道路、河道等线性元素贯穿起来,点线景观元素使得居住区的空间变得有序。在居住区的入口或中心等地区,线与线的交织与碰撞又形成面的概念,面是全居住区中景观汇集的高潮。点线面结合的景观系列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在现代居住区规划中,传统空间布局手法已很难形成有创意的景观空间,必须将人与景观有机融合,从而构筑全新的空间网络:①亲地空间,增加居民接触地面的机会,创造适合各类人群活动的室外场地和各种形式的屋顶花园等等。②亲水空间,居住区硬质景观要充分挖掘水的内涵,体现东方理水文化,营造出人们亲水、观水、听水、戏水的场所。③亲绿空间,硬软景观应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车库、台地、坡地、宅前屋后构造充满活力和自然情调的绿色环境。④亲子空间,居住区中要充分考虑儿童活动的场地和设施,培养儿童友爱、合作、冒险的精神。
综上所述,小区景观设计是人类的一种能动行为。是以满足人的需求而设计,坚持可持续发展,为人类创造进而设计更加美好舒适的生活空间的一项活动。以科学为核心,以艺术为形式,以满足人的需求为方向,目的是为城市小区居民创造一个舒适更易于人们生活的环境。上文探讨了城市居住小区景观功能化设计的内涵、原则、以及环境、建筑、道路、设施、 绿化和水体的设计思想。
[1] 郭淑芬编著 . 小区绿化与景观设计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3-4.
[2] 王国斌,张斌编著 . 景园设计 [M]. 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3] 郑宏编著 . 环境景观设计 [M]. 上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在传统的园林理论的基础之上,一些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筹划大自然环境的过程,并进行有意识的改建的思维策备就是园林景观设计,我国的大陆景观设计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比较突出的贡献人员就是俞孔坚大师。他在一九九五年荣获了哈佛大学的设计学博士,一九九七年回到国家后就创办了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的研究院,同时,还创办了北京大学两个硕士学位点,就是景观学硕士与风景园林职业硕士。出版了十五部著作,同时,还把很多城市与景观的设计项目完成了,这对于景观设计师成为国家正式认定的职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景观设计学科在我国的确立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首先,园林景观设计的主体是自然,减少或没有人类参与的自然形成的自然场所,是现代的风景园林设计中所追求的目标,自然生态系统受到非常严重的退化,人类生存的环境也在不断的恶化,在西方社会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人类在过去是自然界的主宰,而现在只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在过去风景园林师把自然看作是原材料,如今,只是把自然当作设计中的一个主体。在以前传统的园林在人类的眼中是征服自然的炫耀,而城市中不断出现的一些荒地被看作是对自然征服能力的一种衰退的现象。在人们重新认识到,植物与人类在不断的发展中需要变化,自然也会通过各种方法把荒地变为各种变化,在风景园林的展示中荒地也是其中的一个热点景观。
其次,园林景观设计的核心是生态,生态学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其中之一就是让人们对各种生物依存的方式的重要性有了重新的认识。通过风景园林的设计可以发现,所有的景观元素都存在一定的联系。设计就像植物嫁接一样,如果方法不合适就不会成功。同样的道路,如果风景园林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随便把一些景观元素去掉,或者把各景观的元素间的联系方式进行破坏,就有可能在很多层面上对景观的格局造成影响。因此,对于非自然的环境来讲,设计手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自然环境是以生物为核心的话,这类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案就会给自然带来很大的破坏性,并且,设计本身也不会取得成功,如果强行的话就会受到原有景物的排斥,将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最后,园林景观设计的特征就是地域,地域性的景观是说一个地区的自然景观以及历史文脉的总和,主要有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动植物资源以及水文地质等一些自然的景观,还有一些遗产等。把本地区的地域景观特征进行重现是风景园林设计的要旨,主要有两类,一是自然景观,二是人文景观。在某一个地区中,每个景观的元素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并且与周边的自然人文进行了相应的结合,才构成了人们观看到的景观。景观设计可以是一个区域,也可以是场地周边的自然景观,通过对当地独特的自然与人工景观元素的充分利用,把与适合当地的自然与人文条件的景观营造出来。风景园林师都是完美主义者,也是扩张主义者,不会对场地本身的景观塑造满意,追求的是本地域景观更加的完美。
首先,概念误区,景观不是园林,园林一定是景观。而今是把景观和园林混为一谈,这是误区一。景观是“可引起良好视觉感受的某种景象”。而园林是“在一定地域内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因地制宜地改造地形、整治水系、栽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方法创作而成的优美的游憩景域”。所以不能简单地把园林归结为景观。现在景观设计师只要会画美术图画,特别是能用电脑软件绘制效果图就可以搞园林设计。这是误区二。项目设计主题、设计思想不是设计师所为之,而是出资建造者、建造方项目主“官”人员根据主观意识要求设计方如何如何设计,甚至于具体的材质、树木、树木规格、构筑物等都有明确规定。这是误区三。设计图纸大多是效果图、意向图、分析图等图片,还多半是网上下载园林元素图片 ,没有设计思想,没有景的描述,出图大多是不成比例的缩小文本。这是误区四。设计师只是建造方、或是境外设计师的画图匠而已,很少有独立设计的机会。这是误区五。很多设计师对园林植物的生长特性、树木的姿态、色、花、形、叶园林用途、植物和环境的配置不清楚、不熟悉,一味搞花俏、洋、大、高、密。这是误区六。
其次,图纸混乱,说是景观设计也好、园林设计也罢,可这工程设计图纸总该有个统一的标准规范吧,可我们现在的设计图纸,五花八门,设计师自创一套,还说:“这么画图面好看”。1996年3月1日起已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风景园林图例图示标准;1986年12月25日国家计划委员会了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对工程建设图纸有严格的国家标准。而目前的工程设计图纸各设计师自创一套,最起码的图线、图标、图纸幅面、图例、代号、符号、文字形式、文字大小等等不按规范绘制。总平面图是表明一个征用地区域范围的总体综合设计的内容,是表现工程总体布局的图样,为工程施工放线、土方工程及编制施工规划的依据。现在的总平面图多半是色彩美术图,没有坐标、没有基点、基准线和标高。特别是图例、图线、符号、代号不按规范标准画,自成一格谁也看不懂,必须有设计自己亲自解读。反映的是效果图,形象图纸是表示设计的意图,把施工完成后的基本的面貌真实的反映了出来。但是,现在的效果图与完工后的情况是有区别的,把效果夸大了,把视野扩大了,园林素材与设计不相符,与工程的山水等建筑小口也不符合。
最后,模仿太严重,目前,流行的是欧式的景观,日本枯山水、生态分离器林、热带风光以及湿地景观,又叫东方的夏威夷、绿洲千岛等。有什么样的设计会有欧美的感觉与风格,所以,就开始在网上下载图片,无论是不是这样的风格,只要是与我们国家传统的园林不一样就是欧美的了。每个国家与地区经过长期的积累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形成,也就是自己的风格,异地的民族可以引进来使用,但是不是照搬过来。现在的很多建筑与园林不管是什么场合,只要有欧美的风格就会有很多罗马柱建立,放多个艺术人像雕塑,再弄一些白砂粒或几块石头,石灯笼就成了日本的枯山水。在不到几百平方米的水面上放几块大卵石,再种上一些加拿利海枣,就成了热带的风光,东方的夏威夷了。在洼地上放一些石头,再种点水生的植物,就是湿地,把各种地被、乔木以及湿生树木混合着种植在一起就变成了生态园林。
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在不断的发展,并且发展的趋向就是中方与西方文化的互动以及借鉴。通过一定程度的扩展或者改造,使我们国家的园林创造得到更大的进步,给我国的园林创造的历史机遇也带来了更新的探索,在对民族文化延续保持的基础之上进行根本性的改变与突破。也是我们国家园林时代生命力得以持续发展的必经的道路,我们国家的园林设计一定要与国际的现代化设计融合在一起,并且,还要与西方园林的文化进行融合,同时,不能把自身传统的民族特点丢弃,对园林设计的发展是建立在自身民族特点的基础之上的,这样才能园林文化保持本土文化,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延续与传承,传统的文化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与灵魂,也是我们国家园林设计发展的唯一出路,对于国外的一些文化只能采取借鉴的方式,取之精华,这样才能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使民族的核心文化更加成熟与丰盈,与此同时,还要跟上时展的脚步,对于现代设计的语言不断的融会,具体有现代设计理论、设计理念、设计思维方法以及设计形式表达等。如果对于现代的艺术性以及民族特色性的关系进行正解的处理,就可以把代现的中国园林的精神引到人们都关注的意念上去,那么,我们国家现代园林的创作对于中国古典园林进行世界行列也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国外人们的态度及与大自然的交流也有很大的引导作用,同时,还能促进优秀的文化交流,并且,能与先进的科技进行顺利的交流。
综上所述,通过对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具体分析,设计过程中存在的误区的解释,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相信通过努力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会有更大的发展舞台。
[1]陈小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13(06)
[2]孙子健.浅谈新时期园林景观设计问题所在[J].园林设计,2013,11.
1.1 基本内容 现代的园林学主要包括传统园林、城市园林绿化和大地景观规划。传统园林涉及园林艺术、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学科,运用其成果来创造、培育和管理园林,选育优良植物品种,研究最佳植物群落组合、植物生长发育及栽培技术,提高园林绿地规划水平、景观质量、生态效益等。城市园林绿化研究园林绿化的城市建设作用,测定其改善和净化环境的数据,调查居民游憩、健身对园林绿地的需求和文化心理,科学确定城市生态绿量,合理布局城市绿地系统;研究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技术;分析和评估城市园林绿化的宏观经济和效益,制定其政策和保护措施。大地景观规划是发展中课题,就是把大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当作资源,从生态、社会、经济和审美价值进行评价和环境敏感性分析,最大限度保存典型生态系统和珍贵濒危物种繁衍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最合理使用土地资源。
1.2 研究概况 园林研究主要集中在园林植物及风景园林两大方向上。园林植物研究包括:①木本花卉。多集中于栽培、繁殖及品种资源方面。②草坪及地被植物。③盆景。包括树桩、山水及艺术。④切花、插花和干花研究。⑤园林植物资源。包括其引种、选育、驯化等。⑥草本花卉。⑦温室园艺与室内绿化。⑧园林植物适应性、耐性和抗性。⑨园林植物生理生态及快速繁育。风景园林研究包括绿地规划设计、园林艺术、园林绿化管理、外国园林等内容。其中,绿地规划设计、园林艺术、木本花卉、园林绿化管理、盆景等是园林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园林还集中在园林植物群落、植物造景、绿地系统规划、生态效益测算、景观质量评价等方面。
1.3 发展趋势 近几年,园林正从以古典园林为核心的传统园林设计转向以现代景观为核心的现代景观设计,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知识体系及实践取向方面都发生着重大转变,主要包含:①学科重点转移和范围扩展。从传统园林到现代景观的重点转变,从单一传统专业扩展为综合交叉的现代专业;②学科核心内容转变。从植物为核心的园林规划设计到包括植物、地貌、水体等多种元素构成的景观为核心的环境规划设计。1958年,中央提出在全国城乡土地上,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种草栽花,治理和改造荒山荒地,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减少自然灾害,实现“大地园林化”。1986年,我国率先提出“生态园林”理念,即遵循生态学原理,科学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和多功能的植物群落,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生态园林打破了城市园林绿化小地域范围的概念,在建设范围上包括公园、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还涉及单位绿化、郊区森林、农田林网、桑园、茶园、果园等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一切植物群落。它要求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植物资源相结合,创造地方特色,并以植物造园(景)为主,减少人工建筑和设施,融科学、生态、艺术和游憩观赏于一体。21世纪,风景园林已提升到审视人类生存空间的高度,在环境设计中,注重生态和社会功能,使其与建筑、城市规划构成环境设计的三足鼎立。开敞绿色空间网络系统不仅是为了游憩观赏,更重要是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它阻止城市无限生长和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将分散的各类绿地连通,形成绿色通道网络系统,成为21世纪城市园林绿化的主题。
2.1 城市园林绿化概念 城市绿化以生态效益为主,兼有美化功能。相对于城市园林,其形式较为简单,功能较为单一,美学价值比较一般,管理比较粗放,是城市园林的重要组成和生态基础。城市园林绿化是园林和绿化的统一,其意思与城市园林的内涵相同。城市园林绿化以生态学和环境学原理为指导,以人工植物群落为主体,以艺术手法构成具有生态、景观、休闲等综合功能的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它通过在城市建造一定规模的绿地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缓减人对自然的破坏,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应用生态恢复和重建的理论与技术,汲取园林精华,从传统的游憩、观赏功能发展到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再现自然景观的新阶段。
2.2 城市园林绿化作用 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基础建设,主要作用有:①保护环境资源。城市园林绿化通过人工重建生态系统和模拟自然的设计手段,不仅对城市原有自然环境进行合理维护,更对自然环境再创造,使园林植被这种能够塑造自然空间的资源在城市人工环境中合理再生、扩大积蓄和持续利用。②综合功能。园林植物综合功能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其它生态因子所不能替代的,如通过其生理活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产生的生态效益;通过植物景观创造的良好城市环境和为人们提供游憩空间的社会效益;创造减灾条件(如火灾)和提供避灾场(如地震)产生的城市安全效益;改善城市环境和促进旅游发展派生的经济效益等。③提高生物多样性。城郊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生境,以及人工建造的接近自然生境的园林绿地,可为植物、动物、鸟类、微生物等提供适生的栖息地,为生物多样性创造有利条件。④促进城市文明。城市园林绿化可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及城市文明建设,这不仅体现于优化环境质量,促进人类身心健康,也充分体现于继承和弘扬本国文化,陶冶情操,提高人们文化修养、艺术审美和行为道德。
2.3 园林与绿化 绿化包括国土绿化、城市绿化、四旁绿化、道路绿化等,具有改善生态、美化环境等功能。园林是各种公园、绿地概念的总称。绿化单指植物因素,而植物是园林的重要组成,因此,绿化是园林的基础,是局部。园林包括综合因素,是对其各组成要素的有机整合,是各个组成要素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整体。绿化注重植物栽植和实现生态效益的物质功能,同时也含有一定的美化含义;园林则更加注重精神功能,在实现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强调艺术效果和综合功能。园林与绿化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是一致的,但在审美价值和功能多样性方面是不同的。由此可见,园林可包含绿化,但绿化不能代表园林。
3.1 规划设计技术 规划设计主要技术包括:①生态设计。城市绿地以人、生物与环境的良性关系为目的。绿地生态设计可促使城市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调整物流、能流、信息流等的良性循环,使绿地与城市生态要素功能耦合更为密切、城市生态系统运行更加高效和谐;②区域设计。21世纪城市园林绿化要突出区域特征,强调改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和空间发展的有机结合,绿地规划要符合生态性、生物多样性、野郊休闲性、人居环境舒适性和可持续利用性,要扩大到整个城市区域范围,建立城郊结合、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生态系统;③文化设计。通过城市绿地植物与景观系统的结合来实现城市总体形象的整合、塑造和强化,建设有文化底蕴、形象鲜明的特色城市;④科学艺术设计。城市园林绿化始终和艺术互相浸润,相互影响。科技发展改善了传统的绿地设计手段和研究方法,并影响着其主题文化。信息社会、人类生活方式改变及其对环境态度变化都决定了城市绿地设计必须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适应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⑤立体设计。技术包括垂直绿化(使攀缘植物沿墙面、廊栏、立杆、灯柱、棚架、凉厅、拱门等上升形成垂直的绿化面,形式有附壁式、篱栏式、棚架式、拱门式、立柱式及悬蔓式);生物墙(将墙砌成空心,内填种子及树胶、肥料等混合物,供以水分形成绿色围墙);屋顶花园(在建筑物、构筑物、城围、桥梁等的屋顶、露台、天台、阳台或人工假山体上种植树木花卉);绿色建筑(把建筑与植物、自然融为一体,如1980年美国芝加哥市世界第一座生态大楼、1995年加拿大第一幢生态花园楼等);绿化壁网(日本把壁网架放在水里,让苔藓植物繁衍附在上面,打捞出放在绿化地方)。
3.2 植物配置技术 植物配置必须考虑植物种类组合构图、色彩季相、园林意境,以及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等之间的相互搭配,其主要技术包括:①了解立地条件和植物特性(气候特征、土壤理化性状、光照强度、湿度等;植株高度、绿色期、开花期、花色、适应性等),遵循适地适植物原则。主要途径有改植物适地和改地适植物。改植物适地包括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改地适植物,即整地、施肥、灌溉、混交、土壤管理等技术;②根据绿地不同性质和功能选择植物,合理配置;③高度搭配要适当。上层乔、灌木分枝点较高,种类较少时,下层地被植物可适当高一些;种植区面积较小时,要选择较为低矮的种类;花坛边缘选择一些更为低矮或蔓生种类,会更加衬托出花的艳丽;④色彩搭配要协调。植物搭配要注意色彩的变化和对比,具有丰富季相变化。如落叶树下可选一些常绿植物,如麦冬、葱兰、沿阶草等。常绿树下可选耐阴性强、花色明亮、花期较长的植物,如玉簪、紫萼等。
城市园林绿化中,植物直接关系到绿化质量和美化水平。植物造景是构建园林绿地的基本手段,是运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质感、色彩等自然美来创作自然植物群落景观。植物造景不仅要掌握各种植物的观赏特性(观花、观叶、观果等)、生理生态习性(如植物对光、水分、大气、土壤等要求)、植物合理配置(如植物种间关系、种群密度、配置方式、树种搭配、年龄结构等),还要注意艺术手法,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设景,使植物充分发挥其表现时空、创造景观、分割空间、改造地形、衬托景物、创作意境等功能。植物造景以适地适植物为前提,逐步引入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优良园林树种,充分展示园林植物形态美和群体美,利用植物香化、美化及净化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绿地综合效益。现代园林中的植物造景技术主要包括孤植、对植、列植、丛植(群植)、林植、植物专类园、花坛、花丛、花群、花境等。
3.4 植物群落构建技术 园林植物群落是在城市环境中模拟自然种植的适于本地条件,结构合理、层次丰富、物种关系协调、景观自然和谐的植物群落。应利用植物群落组成、内部结构与功能关系,构建单位空间生态功能最大、稳定性最好、维护成本最低的最佳植物群落。植物群落稳定性取决于空间结构的多样性、总生物量、恢复和再生能力以及抗干扰水平。应合理利用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等多层的垂直配置,提高绿量及群落稳定性。另外,生物多样性可使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科学化、合理化和多样化,增强抗灾能力。城市绿地建设应从绿地垂直结构及水平结构,充分考虑光合效率及种间生态协调,提倡阳性与阴性、深根与浅根、落叶与常绿、针叶与阔叶等园林植物混交,形成稳定、多层、混合、错落有致的生态植物群落。主要技术包括植物筛选、混交类型(主要植物×主要植物、主要植物×伴生植物、主要树种×灌木树种等)、混交方法(星状、株间、行间、带状、块状、植生组混交)、混交比例及配置方式。同时,要突出本地特色,加强乡土树种利用,做好园林植物引种,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建设,扩大绿地规模,建立绿色生态网络,形成具有地域性植被特征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格局,全面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稳定性和生态效益。
3.5 良种选育技术 我国植物资源丰富,有种子植物25000多种,其中乔灌木约8000多种,在世界园林新品种培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著名的便是蔷薇属植物的杂交培育。国外观赏植物近千种,而我国相对贫乏,加之较低的育种及栽培养护水平,导致园艺栽培品种不足并不断退化。这些与我国“世界园林之母”名称极不符合。我们要学习国外经验,重视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以选育观赏价值高、维护成本低、生长健壮、抗逆性强的良种壮苗为目标。具体工作包括开展植物资源调查,加强现有物种种质资源保护;积极引种,加强种质资源研究;建立基因库,研究不同种类生态学、生物学特性,进行引种驯化和人工繁殖。另外,要提高园林植物育种技术水平。育种技术包括传统的引种驯化、有性杂交、诱变、选择等。现代育种技术有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基因分离和转移、原生质体融合(体细胞杂交)、离体胚培养、花粉和花药培养等;优良园林植物及脱毒种苗(球)的快速繁殖、体细胞变异体的诱导和筛选、次生代谢物利用、原生质体培养及融合等;通过卫星或宇宙飞船搭载植物材料,利用微重力、空间辐射、超真空等空间环境的影响,使植物出现变异;激光辐射、电子束、离子注入等诱变新技术。
3.6 培育管理技术 绿地科学地培育管理能够减少病虫害,改善环境条件,保证绿地植物健康生长,达到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的初衷。健康良好的城市绿地标准是:①植物枝繁叶茂,生长健壮,无病虫害;②树形丰满美观,人、畜、机械与车辆对植物损坏极少;③高大乔木不与架空线发生干扰,分枝较高,无阻挡车辆、碰伤人头、妨碍司机视线现象;④保持植物周围土壤疏松通气,植物基部无污染物。为了提高城市园林绿化质量,应从以下方面加强绿地培育管理:土壤改良、认真种植;施肥灌溉、中耕除草;整形修剪、清除杂草;防治病虫害及机械损伤。另外,要特别重视古树名木资源养护。古树名木是城市绿地的特色和标志性景观,具有重要的历史、景观及生态价值,主要有设立栅栏、松土换土、换根复壮、施肥、排水浇水、洞穴处理、吊枝顶枝、树干固定、病虫害防治等养护技术。
城市园林绿化作为改善城市生活质量、美化市容市貌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充分利用园林绿化植物,以及科学、合理的艺术手段,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构建层次多元、结构复杂、生态多样、功能最优的绿地生态系统。它产生的生态效益改善人体生理健康;景观效益改善人的心理机能和精神状态;游憩效益则改善着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质量。良好的城市园林绿化应以优良园林植物的选择、培育、栽培及养护为基础,从群落构建、绿地规划设计、植物造景、植物配置等环节进行科学地设计,使园林绿地能真正发挥改善人类与环境关系的作用。城市园林绿化还要有明确、易于操作的指标和要求,如不同功能区的绿地评价、植物选择的地域性、群落生态结构、植物生境、养护管理目标及绿化关键技术等。同时,我们应普及绿化科学思想,树立生态园林意识,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向往,改变目前城市园林绿化过于追求气派和攀比求洋的做法,积极营造健康、自然、优美和舒适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
在对风景园林进行工程设计时要注意风景园林的编制的一般规定,首先应该有正确的设计文件内容,包括目录、说明书与设计图纸。在设计文件的编排时要注意编排顺序,按照风景园林的编制进行完整的设计。在这个设计文件中,首先要对风景园林工程现状进行简单的概述,分析施工现场的环境地形和自然条件等,还要对当地的交通情况以及地方的配备设施有相关的了解。在设计方案中要对施工的范围和规模进行简要的概括描述,对当地的地形水体以及道路设施建筑物等有一定的分析研究。在设计方案中还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施工现场的现状,对施工区位的实际条件和工程涉及范围以及历史文化都要进行分析认识,在对设计方案进行构思时还要有明确的依据。在设计的过程中还要对设计本身有一个总体的构思和布局理念,对风景园林的设计构思和功能分区景观分区以及空间分布都有大致的掌握。设计方案中还应该有对风景园林专项设计的说明,比如园林道路设计以及园林的交通分析,园林建筑分布安排和小品的构思搭配,园林排水送水设计以及电气运输设计等。
设计方案中不可或缺的就是设计图纸,在整个风景园林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团队都要依靠设计图纸进行实际操作。设计图纸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使用价值的,在设计图纸中首先应该有施工的区位图,标明施工场地在城市中的位置,以及施工场地周围的情况。之后应该有详细的用地现状图纸,在这个图纸中要标明施工用地的边界范围和周边的交通情况,还要对施工用地的地形描画等高线,对道路以及有使用价值的植物建筑物进行明确的标识。设计图纸中还需要有一张设计总图,对以上所述的两个图纸进行总结并加以更细致的描述。
有了设计图纸之后就可以进行施工的初步设计了,在这个编制中要注意初步设计的内容以及步骤顺序,只有通过相关部门的合法审核通过才能确立设计内容并加以投入工程使用。在初步设计中首先要有设计的总说明,也就是设计的依据,按照政府批准的相关文献和技术要求进行施工,并且有详细的施工单位设计任务书和设计任务所需的技术资料。在初步设计的总说明中要标明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施工,简述整个风景园林工程的施工规模和初步设计的施工范围。在总设计中要对工程的概况和性质还有工程所拥有的施工特征以及指导思想都有明确的阐述,要进行有原则有结构有框架的构思设计。在总说明中还要按照政府部门的规定加入消防环保卫生节能等技术专业的说明。
在初步设计中还应该考虑到种植问题的设计,关于种植设计的文件中也应该按照相关内容进行系统的设计。首先要有明确的设计说明,对种植的计划任务和批准文件等依据有相关的描述,对种植设计的设计原则有准确的概述,并且对种植设计的分区和分类以及景观生态要求也有明确的表述。在初步设计中还要对种植土壤的成分进行研究分析以及规定,对种植植物种类的要求配置也应该细致的描述。
初步设计中还要有对风景园林施工的结构设计,根据工程的范围和所需使用的技术进行设计依据的编制,在内容上要突出对施工地质的资料研究,还要对施工主题的结构和基础进行选择安排,同时不能忽略设计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在不同景观的不同施工方式上要总结出稳定的施工措施,还要满足设计者的观念,结合以上内容进行结构的设计安排处理。在结构设计中还要考虑风景园林的送水排水系统,根据国家法律规定,按照严格的施工设计编制内容进行设计,对水源的条件和标准有详细的研究,对送水排水的系统设计要考虑到施工条件和施工环境,在设计施工中还要考虑实际情况,不能忽略不可控自然因素造成的影响。在送水排水系统的设计时依旧要有详细的图纸设计,在图纸上描绘出水流方向、流量以及其他等系统要素。初步设计中最后要对施工所用电气进行设计,考虑到电气输送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以及工程项目的牵涉内容比较繁琐,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找到专业的设计依据和资料来进行参考,对设计范围有严格的把握。如供电系统的设计,就要参考关于负荷计算和负荷等级以及电压等级的专业技术性内容,在照明系统方面要考虑到光源材料的选取以及控制方法和设备的安置问题,在防雷和接地保护方面还要注意施工技术类别和要求。所以电气设计是需要非常谨慎的。
施工图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图纸的准确性与施工质量是直接挂钩的,所以在施工图设计时要进行严格的审核批准,在图纸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必须详尽准确。如指北针和风玫瑰图的绘制,以及图纸的坐标网和城市的坐标网换算关系,水体的定位,建筑植物的区域定位以及绿化设计区域的定位。在风景园林的施工图设计中,要对风景园林的园路和景观进行详细的标注,在单项施工的设计图中要包括平面定位和立体定位等内容。对整个风景园林的施工结构要有明确的设计图标注。
在风景园林的编制中有明确的条文规定,这些条纹的说明内容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的。在不同性质和类型的设计项目中,所侧重的内容和中心不同,所以实际情况中应该根据一般规定结合特定情况进行设计说明和图纸设计。设计说明的具体内容如果与实际项目无关则需要省去,设计图纸则可以适当增加,以能够说明施工意图为主要目的来增加设计图纸的数量。对编制中的概算问题应该进行威客电竞细致的考虑,施工过程所需要的经济,以及经济使用情况,工程费用的安排,设施器具的置购消费等,都需要明确的表述。为了保障整个风景园林的工程可以顺利完工,就必须对施工费用进行概算。还有编制中的关于园路景观小品的条文说明,要区别类别以及实际作用,然后按层次逐步进行分类组成。在整个风景园林的施工过程中,对于结构编制的条文说明是最为繁琐的,首先要进行初步设计,之后要进行实际校对和人工审核,所需要牵涉到的专业技术也很多,所以关于风景园林的编制中的条文说明一定要细致准确。
在风景园林的发展过程中,其价值和功能被不断强化改造,从单一的欣赏功能建筑变成了多方面的高价值的建筑设施。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风景园林的编制条文就很难实现优秀的工程设计。目前风景园林的编制依旧在不断更改创新,其价值和内容也在逐渐升华,不断的增加其专业性,对于风景园林的专业化编制思考,需要广大相关人员共同努力,让风景园林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宽广。
[1] 刘滨谊.风景园林学科专业哲学――风景园林师的五大专业观与专业素质培养[J].中国园林.2008(01).
[2] 李燕.中国园林专业面临的问题与发展方向[J].河南建材.2008(03).
[3] 夏宜平.风景园林应培养有理论修养的复合型专门人才[J].风景园林. 2011(02).
唐代园林具有大气、壮丽、质朴、赋文的四大特征,它所特有的魅力给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价值 。唐风园林和“风”建筑也在日益复兴和发展,西安这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也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下显得越发有魅力,传统园林规划设计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贯通,开创了唐风园林规划与现代科技整合的新途径,也开创了将建筑文化、唐诗文化、园林文化、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统一并且融于一体的文化整合途径,追求文化、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统一的整体景观艺术协调美。
唐代,这是继秦汉王朝以后我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造园活动和所建宫苑的壮丽形态,比以前更加兴盛。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的山水画、京剧、烹饪并称为“中国文化四绝”, 是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唐代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全盛期的杰出代表。唐代园林的构成,在立意、相地、布局这三大理念种概括, 在建筑、山石、理水和植物等四大物质要素的创作手法种凝结,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长安和洛阳, 尤其重视城市绿化建设和园林风景的规划; 风景如画般的园林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 较之上代更有所提高,并且在文人骚客的引导下跨入一个更为崭新的境界。由此可见, 从唐代园林的特点以及在中国园林历史中的地位和历史成就来看, 研究唐代园林对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具有启示意义。
唐朝园林艺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大唐王朝的辉煌成就,唐代园林的历史成就主要表现在: 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 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所升华,对于园林景物的描绘和设计又在精巧细部上做得更为讲究。城市种的寺观在现代意义的城市中有着公共交往中心的作用, 也相应地发挥了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现代的曲江遗址公园就是在原有的历史基础上佐以现代的再造和整合。
隋、唐时期,园林的造诣较之魏晋南北朝更兴盛,艺术水平也大为提高。其一,隋代统一全国,修筑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盛唐之世,政局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呈现为历史上空前的太平盛世。人们普遍追求精神上的寄托和享受,而园林的享受也成为当时的风尚。其二,兴起科举制度,庶族地主和知识分子有了晋升的机会,当他们取得官僚的身分便有了丰厚的俸禄和较高的社会地位,然而却没有世袭的保证。仕途险恶,升迁贬谪无常,共同的经历形成了相同的处世哲学。在朝为官努力做一番事业,同时也为自己预留致仕罢官后的路,经营园林,便成为了当下独善其身的方法。三,科举取士,文人做官的较多,园林成为他们的社会交往的场所,在其中吟诗作画,曲水流觞也成为当时的一大盛况和流行。中唐以后,文人直接参与造园规划和设计,凭借他们对大自然风景的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和对自然美的高度鉴赏能力来进行园林的设计,同时也把他们对人生哲理的体验和思考、对宦海浮沉的感怀一并融注到园林设计艺术当中。由此文人园林当中精神意志在中表现得颇为突出,由此便出现了“文人园林”。文人园林较之士流园林之更侧重于寄托理想、陶冶情操、表现独善其身之情。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庐山草堂、浣花溪草堂、辋川别业等,文人官僚开发园林、参与造园,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而逐渐形成了比较全面的园林观――以泉石竹树养心,借诗酒琴书怡性。这对于宋代文人园林的兴起及其风格特点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
别业一词是与“旧业”相对而言,业主往往原有一处住宅,而后再造别墅,称为别业。称别墅时,则是突出其园林气氛以区别于一般住宅。
别业和庄园有时含义相同,有时不同。别业建于业主所属领地或田产范围内的,与庄园相同;有的别业是一所包括有住宅的独立的园林。别业和宅园的区别在于:前者位于郊区,是以家宅为主体的园林;后者位于城市,是在家宅用地中划出一部分用地专门布置成园林,供玩耍休息之用,同家宅分开。别业同庄园和宅园虽有区别,有时并不严格划分。中国园林史上最著名的别业当推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的辋川别业。
辋川别业营建在具山林湖水之胜的天然山谷区,以植物和山川泉石所形成的景物题名,再设计的过程当中把大自然的美和人本身的意念结合在一起,更为突出得表现了山水树木之美,在可歇处、可观处、可借景处,相对于地面、建筑、亭馆、廊榭,创作成附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景观。王维写诗成画,做景为诗,而他的辋川别业当属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典范
唐朝国力强盛国泰民安,长安城宫苑富丽堂皇威严壮丽。大明宫北有太液池,池中蓬莱山独据,池周蜿蜒回廊四百多间。兴庆宫以龙池为中心,其周围有多组院落。大内三苑以西苑最为优美,苑中有假山,湖池,渠流连环。长安城东南有芙蓉园、曲江池,一定时间向公众开放,其实就相当于古代一种公共游乐场地,曲江池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公共休闲广场。
唐代的离宫别苑,比较著名的有麟游县天台山的九成宫,是避暑的夏宫;临潼县骊山之麓的华清宫,是避寒的冬宫。曲江池遗址公园沿岸,宫殿连绵,楼阁起伏,垂柳如云,花色人影,景色绮丽,是唐长安城著名的游览胜地。 盛唐时期,贵族仕女,车马侍从,樽壶酒浆,笙歌画船,悠游宴乐于曲江。新中的进士,在考场及第之后,也每每成群结伴,到曲江大摆筵席,饮酒作乐,正所谓“曲江流饮”,而这一胜景也被称为“长安八景”之一。
唐风园林建筑的特点继承于古代唐园林的风格基础,表现在更为大气和现代的建筑风格及造园艺术。其风格古朴大气且灵活多变,对于自然的遵循以及历史背景的运用使其在当代园林艺术当中熠熠生辉。
唐芙蓉园景观设计原则:大唐不夜的原则;科技含量第一的原则;民族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原则;三步一景、五步一观、大园林套小景观的原则;360°景观原则;室内装饰室外化原则;大气、大方、巨大原则;全部亲水原则;动物与人共生共存原则等。 大唐芙蓉园景观突出的文化特点:大气磅礴,精致经营,巧借地形之利,彰显出帝王至尊的“皇家气象”。营造更具表现力的山水,富丽壮美,诗意盎然。 曲江园林文化区是唐都长安建筑特区,建筑、园林、文化三者和谐统一,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着重突出以下特点: 1、“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 2、崇尚开放、追求创新的思想境界。 3、崇尚精英、文化至上的思维模式。 4、个性解放与享受生活的自由思想。 5、唐诗、唐风贯穿全园景观文化始末。 6、景观要有文化性(突出长安特色,尤其突出曲江文化)、通俗性、代表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六大特征。
大唐芙蓉园的建筑规划的原则是,芙蓉园整体布局力求做到保持原有的历史风貌、现状地形和旅游功能并将三者有机的结合。 大唐芙蓉园采用了南园北池的大格局。在山水布局上,南边起伏不平,北池曲水萦回;在建筑布局上,南依丘陵,北临湖泊,东滨池岸,西望雁塔。其风貌大致遵循原有的历史特点,并加入了现代的设计因素理念。 根据场地地形地貌现状及周围景观环境,在山水布局的基础上,营构景观、景区、景点,以满足两份概念创意策划所提出的各项功能要求。以湖为主,环水布局,北岸景点适当分散,南园景区相对集中。疏密有致,虚实相应。
山水格局分为水局和山形:水局,以2002年蓄水成形的湖面为主要水体,在园之东南角规划了将来与曲江南池相接的水体,通过芳林桥的水叠落而下;芙蓉池在南边,“曲水流觞”之水注入,其中;“紫云楼”与“九重天”之间增辟池面,该池西接“曲水流觞”,东有蜿蜒溪流与“芳林桥”以北湖面相连。如此形成了全园一个完整的水系。山形,整理东区山形,一是使其轮廓与远处南山相呼应,二是丰富其本身地貌,略施沟豁,为“唐诗林”提供造景条件;中心区紫云楼东、南、西三面“群山”环抱,山势东高西低和湖北面岗峦起伏有如屏障的山形总态势相对应。
绿化景观采用了以下的特点:材料选择,首先选择历史记载中曲江一带多用之品种,如柳、桃、梅、杏、枫、竹、芙蓉、莆、菰、牡丹、草等。适当配置现代喜闻乐见的品种,如玫瑰等。 布局,全局注重大效果,成片、成带、成群栽植,在主要建筑及景点内外,绿化配置格外体现不同的诗情画意。
全园建筑均采用唐风,建筑色彩多以灰、白、赭色、茶为主,如青瓦顶、青砖墙、白粉墙、赭红或茶色木构系统,石材台基等。在紫云楼等少量标志性建筑的鸱尾,屋脊局部重点部位可施以金色,增添几分皇家气氛。
遵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唐代美学理念、景观生态学原理和中国传统地景学规划理念,回归园林设计的基本哲理,开创现代唐风园林设计的新思路。
以生态景观、山水景观、人文景观、建筑景观和植被景观融为一体的组合景观设计方法;以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景观功能、社会功能并重考虑的组团功能设计方法;采用了景观格网技术、多媒体技术、影视传媒技术和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并将传统园林规划设计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贯通,开创了唐风园林规划与现代科技整合的途径。
在大唐芙蓉园当中建造有许多供游人玩耍的景观小品,五步一景十步一观,水车,纱网,水榭,廊亭都在无意当中创造出了景观和人的互动关系。而宏大的水幕电影也在傍晚为人们呈现,在游览了一天后,静下来在水幕电影前,在九重天前,在悠悠唐代历史的感染下,品味这大唐风韵,体味着华夏文明。在大唐芙蓉园中没有一处景观不与人的互动相结合,无论是道旁的座椅,还是水边的廊亭,亦或者塔上观景平台。只有与人的互动相结合的景观才是最为完美的设计,而大唐芙蓉园不仅在这方面特点突出,还在与历史的结合下对人们的历史观进行了洗礼和体验,、让人们更为有着华夏子孙的血统而骄傲和自豪。
大唐芙蓉园已令国人震憾,世界惊奇,它已迎接了中外等重要客人,如今成为颇具特色的唐风文化旅游“地点”。著名作家贾平凹在“大唐芙蓉园记”中赞美道“闻名来游园,游园而忘归……它不再是中国传统山水园林的模式,而将盛唐最有代表性的诸多主题文化让建筑园林大师们赋予景点,每一处都有说法,每一处都成了文化祖庭……”夕阳下的大唐芙蓉园尽染着更美妙的风采,令人久久回味,而它对于中外建筑史的影响也将是深远的。
综上所述, 唐代园林特征可以概括为:大气,壮丽,质朴,赋文等。国力昌盛的大唐造就了唐代园林大气磅礴的特征。唐风园林的复兴也意味着人们更加注重了生态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的和谐,而唐风园林也更加贴近历史,能使历史更好的传承下去,中华文明千百年来的积淀也将会在现代城市中耀眼生辉。本文以唐代园林精髓的总结来对当代唐风园林的设计以及现代城市规划进行指导,而这一课题也将在以后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
周维权 , 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0;
王景慧,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园林景观是为人们提供了得以亲近自然,享受户外生活的场所和环境。人类在园林景观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既是设计者、又是管理者,还是使用者。园林景观的设计要素包括山水地形、植物,还有水体和建筑,存在大量的人工成分,需要借助园林景观生态系统外部提供的物质能源,来维持它正常运转,由此说明它具有很大的开放性,还有相对的不稳定性。从生态学角度来讲,园林景观设计应该尽量体现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还要尽量补偿城市的生态负效应。
所谓生态设计,是指在园林景观的设计当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园林景观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性,从而达到提升园林景观生态功能的作用。与传统的园林设计观念相比,风景园林的生态设计理念有效的强调了生态过程的组织与调理,以及艺术和美的表达与再现。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引入生态设计的理念,能够有效的提高园林景观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并帮助园林工程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对风景园林景观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2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
一切园林景观建设活动都应当建立在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对生态环境产生尽可能小的影响,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因而在园林设计中,应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以及各种设施,甚至利用原有的自然地形特点和废弃设施重塑新的园林景观,既保留了原有基地的历史文化,又满足人们需求。如对于原有的植被、地形、水系应加以保护利用,而不是一味推平重建。保持场地的自然风情与原始而貌成为律设园林城市的前提与基础。
生态设计要求园林的规划应充分的发挥景观植物的生态功能,实现其调节气候、防风固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改良土壤、吸声降噪的作用,在美化城市环境,带给人们审美体验的同时,满足园林景观生态效益的需要。为了保证风景园林景观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在进行园林的设计时,应根据不同植物生态功能和生活习性上的差异,合理的进行规划。
当今地球资源严重短缺,主要是由于人类长期利用资源和环境不当所造成的。而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高效利用能源,充分利用和循环利用资源,尽可能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和消耗,提倡利用废弃的土地、原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循环使用。可以大大减少资源的消耗和降低能耗,还可节约财力、物力,减少扔向自然界的废弃物。
由于生态化设计的特殊性和系统性,照搬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方法是不完全适用的,城市景观的网络生态化设计应该在根本上从景观生态出发。
3.1保留原有植被。尽可能保留场地的原有植被,这是小绿地建设中常常忽略的一个问题,保留原有植物,并非不加选择地将所有原有植物加以保留,而是要依据植物的生长状况、景观效果加以评价,当留则留。通常在城市中,经历了若干年的开发经营,几乎很难有原生的植物尤其是群落保留下来,比较常见的是次生群落及人工植被,由于这些植物与环境间长期共存,已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故而一般情况下应尽可能保留。
3.2合理选择树种,协调植物间的关系。生态规划的要旨就是要实现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统一。有的植物本身虽然很不错,但如果不适应规划区的生态条件也不行,所以,要想使所设计景观达到最佳效果,实现最大生态效益,除了跟系统环境有关外,还要合理选择树种,协调植物间的关系,遵循“互惠共生”的原理,使它们都能得到良好的生长。例如黑接骨木可以促进云杉的生长;七里香、和皂荚、白蜡他们之间有相互促进、共同获利作用;云杉、松树及山杨等都是共同获利、互相依存的共生。可是有些植物就不易种植在一起,比如松树和云杉、苹果和胡桃、松树与白桦,这些植物都不易种植在一起的。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注意上述问题。
3.3保持生物多样性生态设计。尽量保持生物多样性,是生态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尽量避免植物群落的单一化,越复杂的植物群落系统,更具有越好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具体包括物种多样性、及遗传多样性等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其中物种多样性是构成景观多样性的前提条件,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条件。在实际生产中,为了提高植物的物种遗传多样性,增强抗病虫害的能力,一般需要采取引进植物和当地的近缘种进行杂交。在植物配置中,多运用不同叶色以及不同的花色来进行配置,丰富景观,营造多种丰富的景观和生态环境,尽力避免单一的植物生态系统。
3.4将文化融入设计,体现景观内涵。做景观时,首先要理清历史文脉的主流,重视景观资源的继承、保护和利用,以自然生态条件为基础,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历史文脉,使景观造景蕴涵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样的景观作品才有真正的灵魂,才能与周围的环境或其他方面相融合,符合使用者的审美及心理需求。
3.5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消耗、增加资源的重复使用、资源的循环再生是进行园林景观生态设计重要的方法。绿色生态化设计提倡最大化利用资源和最小化排废,提倡重复使用,回收利用。 可以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对有机 、无机、有害、无害物质分别再利用以达到最小排出和最大化利用。如在园林景观中实施中水系统,配备循环水净化装置,循环重复使用再生水资源,收集和利用污水雨水流动景观水以改善气候环境 景观小品更多地采用节能、 环保新材料,充分利用二次建筑垃圾,创造出有特色的优美环境景观。
综上所述,实现城市生态园林景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园林绿化事业发展新的里程碑,任重道远,需“标”“本”兼顾。因此,作为一名园林工作者,应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并注重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才能为提高城市园林生态设计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1]杨仕涛.谈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可持续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
[论文摘要]现代艺术带给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独特的启发,形成了丰富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观念。其不仅在形式的层面上丰富着现代园林的形态,而且在观念和意义的层面上也拓展着现代园林的表现空间。对艺术观念和艺术手法的研究为园林设计实践提供了不同的艺术视角,从而创作出适合我国时展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
现代园林设计从19世纪末期发展至今,不同于中国古典园林“师法自然”的造园风格,打破了欧洲传统规则图案式风格,超越了英国自然风景园的浪漫情怀,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新的趣味与形式风格。 影响现代园林设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重与功能的园林设计,二是采用生态的方法进行设计,三是从现代艺术和现代中吸取养分。这里主要从现代艺术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对现代园林设计产生的影响。
20世纪的西方现代艺术形成了与以往3000年的西方艺术完全不同的艺术观念、思维和形式,艺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的写实性、唯美性、叙述性和传统的观点被全部推翻,艺术的非写实性、反唯美性、非叙述性已经是有目共睹的当前艺术的主流内容。
抽象主义建立在秩序法则上的形式;立体主义分解重组后得到的多视点角度;表现主义对自我情感的宣泄及对艺术张力的追求;抽象表现主义中对下意识运用和掌握的行动绘画;波普艺术中对大众生活的世俗化反映,对不同媒介的拼贴与融合,对绘画和雕塑等艺术界线的消解和清除;极少主义艺术中对艺术客观性的展现,对非表现性的把握,对“少”的极端表达;观念艺术中对生命的体验和思考,对思想的锻炼和表现,对自然的塑造和异化,对行为的梳理和张扬等都展现出现代艺术的发展与传统艺术的区别。
西方现代艺术这种异彩纷呈的现象不仅为现代园林设计的发展提供了设计灵感的丰富来源和审美旨趣上的某种倾向,同时也为园林设计的实践提供了大量丰富而具有启发意义的艺术思维和艺术形式语言。
现代艺术形式方面的思维更新是从抽象主义运动开始的。“抽象”的目的就是要区别于现实“具象”的艺术自身的语言及表达方式。“抽象”思维可以说是对西方传统艺术思维的首次冲击,许多现代派画家在创作过程中都力求实现自然物象与抽象视觉符号之间的“语义转换”。传统的再现性形象被彻底地抽象了,点、线、面、体、色彩等抽象的元素(视觉符号),已不是作为屈从于现实对象的模仿手段而出现在画面上了,其本身就是画面的主体,就体现着作品的内容。
这种现代艺术形式上的思维更新影响到现代园林设计中设计思维。传统园林中的模仿自然已不再是设计思维中的唯一设计手法,从巴黎“国际现代工艺展”开始,费拉兄弟(AndreVera和PaulVera)与莫劳克斯(Jean CharlesMoreaux)设计的“瑙勒斯花园”的设计就步人人们的视野,标志着抽象性思维在园林中的体现。其花园构图与立体主义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冷峻的几何构图构成作品的平面图形,植被与灌木的几何配置形成花园独特的视觉效果。
抽象性的思维体现着一种理性的思维形式,但是这种执著于简单明了的确定性和秩序性的思维定式干扰着艺术家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才能的发挥。而艺术创造的脚步是永不停止的,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因此提出了非理性的美学思维。非理性的美学思维强调否定性、非中心性、破碎性、反正统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性为特征,以此来消解理性思维中的抽象性的思维模式。
现代艺术运动对现代园林设计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艺术思维的影响,再者是艺术语言的影响。艺术与艺术语言是不可分离的,它对设计师有着某种潜移默化的启示作用。在很多设计师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语言的景观转化,而这种转化也使我们认识到在对艺术与园林进行平行思考过程中的巨大潜能。这无疑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的形态世界,也为现代的园林形态研究指明了某种方向。
(1)秩序的法则。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师对平面的处理不少呈现出几何的抽象,简洁的规整线形组合中隐含着平面构图的内在秩序。这一处理手法源于蒙德里安(PietMondrian)的抽象画。蒙德里安在继承康定斯基所开创的抽象风格后,探索和发展出一套与前者的那种浪漫抽象主义完全不同的几何抽象画风,从而使得绘画成为一种更加纯粹的形式表达。在景观设计平面中,这种对抽象秩序的法则受到设计师的青睐,得到广泛运用并加以推广变化。
当代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将这种法则运用得淋漓尽致,并更加简洁纯粹。由他设计的剑桥中心屋顶花园进行了大胆的抽象艺术尝试。矩形的屋顶花园采用的是一种带有艺术性的平面构成布置手法。平面上以紫色砂石做底,中心部分用淡蓝色预制混凝土方砖按网格点缀,东西两侧以低矮带状花坛交错组织成一幅几何线)动态的构成。与抽象宁静的平面构图不同,很多设计师的平面处理手法讲究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处理手法源于艺术家马列维奇(K.C.Malevieh)的“至上主义”绘画。马列维奇的绘画呈现出动态的布局,给人一种自由的表达,与蒙得里安的绘画有很大的区别。蒙得里安的几何构成异常清晰和明确,是在一种法则控制下的形式的建构,而马列维奇的动态绘画却显示出更多自由和感觉的直接流露,所以他的作品有很强的形式律动感,在平面构成上有独特的创造。这种平面构成的格局,在于采用一种有动态的隐性的中轴,几何图形以此为界互相对置,并在看似零散的画面中取得构图的平衡。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从托马斯·丘奇(ThomasChureh)开始,受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等现代艺术的影响,锯齿线、钢琴线、肾形、阿米巴曲线被他结合形成简洁动态流动的平面。各种艺术形式在他的作品中被运用得出神人化。丘奇最著名的作品是1948年的唐纳花园。在花园平面中,庭院轮廓以锯齿线和曲线相连,肾形泳池流畅的线条以及池中雕塑的曲线,与远处海湾的“s”形线条相呼应,呈现出动态的平面。动态的艺术语言使设计形态更加丰富多样。
(1)空间的流动。关于空间的流动的设计手法,首先是建筑师密斯在巴塞罗那德国馆中的运用。在德国馆中,由于柱子承担了结构作用而使墙体被解放,自由布置的墙体塑造了连续流动的空间。而凯利的米勒花园与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有很多相似之处。他通过景观语汇结构(树干)和围合(绿篱)的对比,体现建筑的自由平面思想,塑造了一系列流动的室外景观空间。人们在空间游览的过程中,历时性与共时性穿插,随着人的移动空间不断转换——凯利创造出一种“流动的”与众不同的景观空间和空间秩序。同时这种简洁的手法极大迎合了现代空间的需求。
(2)网格的运用。网格设计手法是将特定的设计对象纳入网格体系的一种设计手法。网格设计手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结构主义建筑师范·埃克首先提出了“网格”、“秩序”的概念。
园林网格空间由于方格边界的节点具有无限扩展的特点,单一的纯空间可自由、多向地发展,形成无尽头的水平透视效果,空间无论从哪个方向扩展都是单一、均质、各向同性的。在这种空间中,利用网格空间强烈的透视感,借鉴建筑用墙来分隔空间的原则,用花卉、绿篱、地被、乔木作为绿墙来严格的按网格平面形式来分隔空间,植物以直线、方块、平行、三角形的简单规则式种植来达到组合空间的目的。
在景观设计中,丹·凯利是首先运用网格进行景观设计的大师,他用网格设计手法设计了科罗拉多斯普林斯空军学院花园、费城独立大道第三街区、芝加哥艺术协会南花园、达拉斯联合喷泉广场、坦伯市国家银行广场等著名景观作品。丹·凯利结构主义网格空间是多种秩序的叠威客电竞加,加上随意的植物,使得空间具有某种“空间——时间同时”的“透明性”。直线、绿篱、整齐的树列和树阵、方形的水池、树池和平台等元素被组织起来,注重结构的清晰性和空间的连续性,的运用简洁而直接,没有装饰性的细节。
(3)自由的变构与穿插。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曾明确的提出过“结构的中心”、“中心的缺失”和“自由变构”等新概念。他认为“自由变构”就是在一个有限构成的封闭体中进行的无限多样的置换替代,以绝对的偶然形式,决定于发生的不确定性,决定于动因发生的冒险活动,强调随机性与偶然性,强调空间不连续性,强调疯狂与机会,强调非理性的空间布局。
具体设计手法包括旋转、叠加、变形、变异、移位、减缺、包含、穿插、镶嵌、连结等,这些手法往往是结合应用从而构成许多新的表现,如移位与旋转、重叠与旋转、包含与旋转、错位与逆反、包含与变异、错位与重叠、变异与拼贴等。
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组织空间上,线型组合更加自由,不对称构图开始流行。即使设计中采用轴线,也不是强调,而是用不完全对称布置的景物,或折线的边缘打破完全的对称,追求不对称均衡,讲究一种自由的变构与穿插。
屈米的拉· 维莱特公园是纯粹以形式的自由变构与穿插为构思基础的进行新的公园设计手法的尝试。这种概念是对传统的主导、和谐构图与原则的反叛。他将各种要素裂解开来,不再用和谐、完美的方式相连接与组合,而相反却用的几何结构处理,以体现矛盾与冲突。这种结构与处理方式更注重景的随机组合与偶然性,而不是传统公园精心设计的序列与空间景致。
(4)拼贴的手法。拼贴设计手法是将所引用的对象通过组合、拼接等方法的设计手法。景观的拼贴设计手法有一般拼贴和多元拼贴等方法。一般拼贴设计手法只有一种拼贴的对象,拼贴的对象包括的、地方的、大众的符号等。多元拼贴设计手法拼贴的对象包括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景观符号,从而获得一种混杂、游戏的风格。
美国新奥尔良的意大利广场属于一般的拼贴手法。这个广场集中了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片断化、零散化、暖昧性和混杂性等所有这些价值观念,并以拼贴组装的方法构成了一个充满幻觉的复杂空间,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美国最有影响的广场之一。
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景观设计则属于多元拼贴的设计手法。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符号的混杂,获得了梦幻般的效果。中央的“澳之梦”广场由景观设计师斯塔(Vladimir Sirra)设计,平面是由不同的地图叠置而成,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地图是标准的标注的澳大利亚地图和澳大利亚本土各种语言分区地图,以表明澳大利亚是一个真正的移民国家。广场的中央则是一片空无,完露在阳光下,意喻澳大利亚人烟稀少的内地。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的与外部广场空间用表面拼贴形象和抽象隐喻的双重话语,创造出一个情绪化地介入展览中的博物馆。正是因为拼贴手法的运用,这样一个如此复杂、如此多元、充满隐喻、非常个人而又辉煌奇特的建筑体现出了澳大利亚本土文化的真实写照。
传统文化景观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记忆,是人类文化景观的共同遗产。在当今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浪潮下,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呈现出高度破碎化、孤岛化和边缘化的特点。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威胁到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研究就是立足于地方性的人文生态系统和文化景观空间的特征与模式,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适应性和语言的逻辑性,探索传统文化景观空间保护与传承的全新途径。
作为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艺术和生态已经成为景观建设与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三个基本特征。风景园林师作为土地的守望者、资源的守护者和景观环境的营造者,是有效协调人地作用机理与从事生态规划设计的主体之一。面对机遇与挑战,罗德岛设计学院教授玛格丽特-麦克埃文(Mar—garet McAvin,1990)认为生态与环境破坏是工业化时代的突出问题,生态文明是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社会文化的标志。生态文明建设是在我国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文化文明与生态文明是风景园林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性目标与途径。
伴随着大开发与建设,资源保护与利用、土地开发与建设、生态保护与恢复、文化保护与传承等成为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面对的实际问题。原本是传统文化突出的很多地区又是今天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地区,“传统”与“现代”矛盾极为突出,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呈现出高度“破碎化”、“孤岛化”和“边缘化”特质。在此过程中风景园林承担起了国家发展所赋予的时代责任,开展了大量开创性的关于城乡发展与生态建设、保护、恢复等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因此,探索“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及形成机理”成为解决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基础。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人运用景观的语言在自然与文化之间营造和谐健康环境的过程和途径。因此,“景观的语言”应是风景园林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理论。其中,“景观生态化设计与生态设计语言”成为该理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就是试图在自然生态景观及过程、文化景观及人文过程、网络化与网络格局典型研究的基础上,以空间组合图式为表达形式,构建起以生态过程为依据,由景观要素、景观空间单元、景观空间组合依次耦合叠置所形成的具有尺度、秩序、语法、意义等功能的生态景观形成过程与规律。“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就是以传统文化地域为典型,研究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在人文和文化过程的作用下,文化景观要素、文化景观空间单元在尺度、秩序机理下依次耦合形成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过程、机理、形态和空间组合规律。
在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生态规划设计由偏重于自然的设计,走向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系统的设计,以及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不断将文化因素和技术因素纳入到生态规划设计方法体系中,推动了生态规划设计学科的长足发展。
景观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拉尔夫·艾默生(Ralph Emerson)、佛里德里克·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Olmsted)、乔治·马什(George Marsh)、沃伦·曼宁(Warren Manning)、帕特里克·格迪斯(Patrick Geddes)等人为早期偏重于自然生态研究的景观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在资源管理研究的持续压力下,景观适宜性方法吸收了现代系统理论、环境保护主义、文化景观理论和现代技术发展成果,形成了以“优化技术”为核心的景观适宜性评价方法Ⅱ,该阶段主要以安格斯·希尔斯(Angus Hill)、菲利普·刘易斯(Philip Lewis)、理查德·托斯(Richard Toth)、佛里德里克·斯坦纳(Frederick Steiner)、卡尔·斯坦尼兹(Carl Steinitz)、伊恩·麦克哈格(Ian Mcharg)、约翰·莱尔(John Lyle)、朱利安-法布士(Julius Fabos)等为代表。
此后人文与文化成为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趋势之一,形成了应用人文生态学方法(佛里德里克·斯坦纳(Frederick Steiner)、朱利安·斯德维特(Julian Steward)、鲁克曼(F.Lukerman)等)以及景观价值与感知研究(肯尼斯·卡瑞克(Kenneth Craik)、伯顿·林顿(Burton Linton)、威廉姆·萨菲(WilliamShafer)、埃文·朱比(Ervin Zube)和斯蒂芬·卡普兰(Stephen Kaplan)等),将人的价值观、行为心理、文化人类学纳入到生态规划设计的发展体系中,形成重要的发展阶段。
应用生态系统生态学(尤金·奥德姆(Euqene Odum)、布兰达·李(Brenda Lee)、安格斯·希尔斯(Angus Hills)等)和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莫妮卡·特纳(Monica Tuner)、理查德·福尔曼(RichardForman)、米歇尔·戈登(Michel Godron)等)的发展推动了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研究。应用生态系统生态学立足于景观的垂直结构与功能系统,探讨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和自然对此做出的回应,通过生态系统能力、目标和行为评价,探讨人类制度因素,以实现对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应用景观生态学则立足于景观空间在水平方向的结构与功能,探讨自然与人文过程对景观格局、景观功能的影响,将景观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和在空间上的综合镶嵌体,它有助于通过生态完整性的最大化和土地退化的最小化实现生态规划设计的目标。
在生态规划设计中,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关系一直是生态规划设计力图认识、协调和解决的核心关系,经历了自然决定论、相互作用论和文化适应论三个发展阶段,文化适应成为场所构建、可持续设计、景观再生等领域的现代生态规划设计的时代特征。
Sim Van Der Ryn(2007)认为生态设计具有五个基本特征:由地方性衍生的设计方法和途径、生态帐户的设计、设计结合自然、每个人都是设计师以及使自然本质性的设计。生态规划设计是设计师在深入了解我们周围世界的基础上营造出具有生态本质及其内在联系的景观与环境,是被用来改造自然景观的文化工具(Frederick Steiner,2002)。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伯顿·立顿(Burton Lit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