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家,居也。”居所毫无疑问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人心中的理想居所各有不同,陶渊明喜欢“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因此他写出了《桃花源记》,桃花源就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居所。古代文人因其经历与性格各不相同,对于理想居所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本篇通过明代书画家宋珏的作品来追寻他的足迹,重温宋珏画中园林的初心和真意。
宋珏(1576—1632),明代诗人,书画家。字比玉,号荔支子,浪道人、国子仙,福建莆田人。曾在南京国子监读书。宋珏擅长书画篆刻,山水画学米氏、黄公望、吴镇等人,用笔苍老秀逸,不拘于法,擅长画松。
宋珏一生漂泊,生于莆田却寄寓南京、苏州、杭州等地三十余载。他秉性豁达,喜交游、饮酒。绘画和书法技艺超群,为当世士林所赏识,但却从不将书画当作敛钱的聚宝盆。其挚友很多都是名扬四海的诗人和书画家,如顾梦游、钟惺、谭元春、程嘉燧、李流芳等。
这样一个豪放洒脱的人,他心中的理想居所是什么样的呢?这幅在中国园林博物馆“物上山水”展览中展出的《墨笔松屋读书图轴》就能很好的体现出来。两棵古松间建有一座茅草屋,屋内陈设简朴,却陈设着文人至关重要的两件东西,琴与书,这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宋珏认为弹琴读书无须宽敞的屋子、豪华的装潢和精美的家具,只需画中这样简朴的环境便足够了。
园林便是如此,从无定式,由心做主,外部的大小和繁丽并不重要,少了那份风雅,即使坐拥豪宅,也并无意义。
中国园林,人们生活的理想家园。通过线上观展走进“物上山水”,在画中的山貌、水态、林姿间,寻找您心中的理想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