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城市“边角料”变身“绿色客厅”,园林成为“健身房”,口袋公园建到家门口,城市绿道串起通勤路…… 新增建设100处“乐享园林”小型绿地活力空间,是今年江苏省政府民生实事之一。
“乐享园林“建设,完成年度目标了吗?未来还有什么新计划?江苏省政府昨天举行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这件民生实事的正在进行时。
江苏自古以来经济繁荣、人文荟萃,也孕育出独领风骚、独具特色的江南园林。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加强园林绿化建设,致力于人居环境改善和园林文化传承,率先实现国家园林城市设区市全覆盖,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最多,在全国19个生态园林城市中独占9个;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全省共有16个省生态园林城市。
在前几年便民型公园绿地建设基础上,江苏提出提升城市安居水平,建设“乐享园林”活力空间,“新增建设100处‘乐享园林’小型绿地活力空间”被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
“园林绿地作为城市中可观、可感、可进入的自然,是城市中重要的生态本底和‘碳汇空间’。”江苏省住建厅组书记费少云说,建设“乐享园林”,旨在从完善园林绿地空间体系、提升多元功能及服务水平、推进共治共建共享等方面入手,加快建设口袋公园、城市绿道、林荫化公共空间等,不断增强园林绿地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人文功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江苏安排8880万元用于“乐享园林”项目建设,今年已建成“乐享园林”项目146个,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变“低效空间”为活力空间。结合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盘活利用闲置地、畸零地、高架桥下等存量空间,通过空间织补、功能植入、活力营造,建设口袋公园、城市绿道。
变“庭院深深”为市民共享。对具备条件的单位逐步拆除围墙、开放庭院,通过优化衔接和设施织补,实现绿地、停车场等公共资源的社会共享,以围墙的“减法”换公共空间的“加法”。宿迁在全省率先“打开围墙”,5年累计开放改造单位庭院60余处,共享单位绿地超56万平方米、停车泊位5000余个,受益人群超20万人;泰州50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打开围墙,单位庭院变成城市小型“会客厅”。
变“园在城中”为“城在园中”。持续推进公园绿地等体系化建设。截至去年底,全省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0.3%。聚焦居民需求和短板缺项,各地优先向老城区、老旧小区、绿地等公共服务配套不足的区域布局口袋公园、社区公园,努力让居民出门走5-10分钟,就能找到可休憩、可交往、可健身的绿色共享空间。全省公园绿地10分钟服务圈覆盖率超80%。
推动古典园林向日常生活空间延伸。在城市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全面免费开放后,江苏省财政每年安排2800万予以补助,南京莫愁湖公园、泰州乔园、如皋水绘园等6个古典园林今年免费开放。莫愁湖公园客流较上年增加33%,60岁以下游客增加20%。
推动古典园林与当代生活和文化艺术的融合创新,因地制宜探索“古典园林+”,让园林走进百姓生活,让公众体验和感受传统优秀文化。苏州以预约开放、定时开放等形式免费开放89处古典园林,计划于明年底前将暂未开放的19处国有园林逐步对外开放。
“乐享园林”还在向乡村延伸。结合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农村住房条件改善,江苏积极推进农村小微公园、乡村湿地公园和公共绿地建设。同时,引导村民通过乡土自然的手法,优先选择果蔬和本地适生植物进行村庄绿化美化,打造美丽庭院、美丽菜园、美丽果园,更好地共享乡村建设成果。
“乐享园林”中不仅有自然风景,还有多种功能配套。为强化园林与城市其他功能空间的复合利用,江苏结合小区、幼儿园、学校、、地铁等公共服务场所周边建设口袋公园,实现与城市健身、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圈的衔接,提升公共空间活力。
苏州森鹿公园结合地铁换乘流线,合理布置非机动车停车场及地铁站广场,满足群众停车、换乘等需求。张家港白鹿小学口袋公园、宜兴滨湖实验小学游园,布局在学校周边,提升候学区环境和功能,优化交通组织。
依托城市慢行系统和河流、滨水等线性空间,建设城市绿道、林荫道,串联居住与公共空间,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构建绿色通勤、亲近自然、健身游憩的生活步道。全省累计建成城市绿道5000余公里、林荫路近2万公里。无锡梁溪河绿道通过梁溪河沿岸滨水空间景观提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将绿道和绿化活动场地融入生活圈,形成滨水绿道和生活步道。
随着人们对健身运动的热情不断升温,公园也拥有更多“体育基因”。江苏建成体育公园(广场)1400多个、健身步道3.79万公里、冰雪场地59.43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48平方米,居全国前三。在“乐享园林”项目建设中,江苏各地体育部门参与配建绿地空间健身场地设施器材,投入超1100多万元。
江苏自古人文荟萃,素有“人间天堂”美誉。如何发挥江苏优势,塑造诗意人文的“乐享园林”?在费少云看来,留住场地记忆和文化是重中之重。一方面尊重场地条件,强调原有地形地貌和大树老树的保护,形成特色风貌;另一方面推广应用适生植物,以近自然、低维护方式营造宜人景观环境。江苏制定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定,加大对古树名木、古树后备资源及其生长环境的保护利用。对于有历史文化遗存、文化积淀的特定场所和记忆空间,注重强化设计引导建设园林精品,推进园林、景观与建筑、街道的融合,形成城市特色空间。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乐享园林”,这方面,江苏有很多做法。比如,引导和发动公众、社会力量参与选址、设计、建设和维护,探索推行认养制、志愿服务等模式,共同做好维护管理;探索“智慧园林”等技术应用,植入户外智能健身设施,如智慧步道、智慧健身车、健康监测小屋等,增强互动体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乐享园林”规划建设及后期运营,因地制宜设置休憩驿站、城市书房、花艺馆、轻食餐吧等创意服务新兴产业载体,增强自身造血能力,激活空间活力。扬州依托城市公园建设,引入城市书房、邻里服务中心等业态,实现可持续运营。
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江苏是全国经济社会的先发地区,城镇化水平去年已达73.9%,面对人口密集、城镇密集、经济密集的省情特征,探索高密度地区的人居环境改善途径对江苏尤为重要。同时,园林绿地作为城市中可观、可感、可进入的自然,是城市中重要的生态本底和“碳汇空间”,面对万物互联但人际疏远的数字时代,园林绿地更是人民群众社会生活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基于此,费少云表示,江苏将更多关注和回应社会需求,加强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增强园林绿化多元功能,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更好服务绿色健康生活。
更加注重让自然融入城市,以生态智慧守护绿色家园;更加注重让园林融入日常,以自然风景承载人民健康生活;更加注重让传统融入时代,以诗意栖居塑造美好生活。未来,江苏将持续建设“乐享园林”活力空间,推进口袋公园、城市绿道等建设,塑造贴近生活、功能复合、人文与自然相宜的高品质绿色公共空间,推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公园绿地基本覆盖。同时,持续推动省园博会的转型和创新举办,从建设“大美园林”向营建日常生活场景的“小微园林”延伸,不断引导推动公众参与,以共同营造凝聚社区共识、增强邻里纽带、增进家园情感的新空间。
让老百姓开门见绿,口袋公园作用大。江苏省住建厅副厅长陈浩东介绍,全省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环境整治,留白增绿、见缝插绿、拆违补绿,建成口袋公园2000多个。今后,江苏力争用5年时间,建成400个以上“乐享园林”,重点推进口袋公园建设,建成一批实用“口袋”、活用“口袋”和友好“口袋”,让市民身边有更多方寸之美、城市客厅和小微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