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承德避暑山庄是全国最大皇家园林。但你肯定不知道,这附近曾经是一个‘侏罗纪公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家刘俊来向记者描述了承德避暑山庄鲜为人知的一面——“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古生物学家邢立达副教授课题组研究发现,那里山体岩石内、公园墙壁的建筑石块上,有不少恐龙化石碎片或印记。甚至你漫步在公园蹊径上,都可能一脚踏在恐龙足迹化石上。”
“价值没有被充分发挥,这是很多公园的共同问题。”刘俊来认为,目前公园以及风景名胜往往提供的是游园观光的内容,更注重人文景观、历史文化、建筑风貌、风土人情等展示。“有的地方,津津乐道的是神话、传奇故事,可对于公园内隐藏着的地球演化、生命演变及生态环境等相关的科学知识却很少有人讲述,除非在那些专业公园,如地质公园、植物园内才有详尽的介绍。”
在刘俊来看来,公园内每一株花草树木,不仅是幽雅环境的装点,更蕴含着丰富的生物演化故事。“应该充分挖掘普通公园的科学内涵,让人们在‘游山玩水’中增长科学知识。”
为此,刘俊来建议强化公园标准建设。建立合理的分类公园科普产品和服务标准,实施公园科学素质专项建设标准。比如,加强公园的标识与说明,尤其是为大众提供正确的科学解释、设计科普路线、加强导游培训,注重其科学素质提升。
“一方面,各级政府按规定安排经费支持科普事业发展。另一方面,大力提倡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采取设立科普基金、资助科普项目等方式投入资金。”刘俊来还建议,构建全国统一的公益性公园科普数据平台,通过通俗易懂的网站设计建设,传播科学知识,“赋予公园中那些常见的传说、神话和传奇故事科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