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客电竞园林论文范文10篇

发布时间:2023-04-16 18:52:23    浏览:

[返回]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园林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何为人们设计、建设高质量的园林环境是专业人员一直在思索探讨的问题,已有不少专家从生态、文化心理学等角度对园林设计提出了各种有益的建议,然而对园林空间的论述却很少深入。笔者基于对园林的本质———空间的思考,力图从空间角度为园林设计提供依据。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园林的定义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遇[1]。由此可知,园林是一种环境和境遇。人们可以在园林中运动是由于空间的存在,因此园林和建筑有相同的本质即空间。

  2000多年前,老子已对“空间”这一概念有过精辟论述: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论文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2]。这段线个毂(车轮中心轴穿过的圆木),有了毂中间的洞,才有车的作用。抟击陶泥作器皿,有了器皿中间的空虚,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造房子,有了门窗和四壁中的空间,才有房子的作用。所以,“有”所给人的便利,完全是靠“无”起着决定性作用。老子指的这个“无”就是人们现在所说的空间。

  虽然人们对空间的营造自古至今一直延续着,但是对空间的理解和阐述却没有进一步发展。空间很容易被人们感知和使用,但很难用语言把它表达清楚,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空间其所具有的“无”的特性,很难成为被谈论和分析的对象。所以,很多关于空间的理论是和空间相关的“有”,而非空间本身。例如,当人们谈论空间时往往会把空间的论述转移到“空间的围护”、“空间的尺度”等物质形式上;或者是“空间的制造”、“空间的等级”等社会关系上;或者是把空间和人的行为、私立领域拉上关系,但却没有把“空间”作为一个独立的元素来看待。空间的意义要么作为其他事物的附属物,要么仅作为一个背景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讲,空间并不是想象中那么清晰单一,相反,空间的内涵一直处于复杂多样的变化中[3]。

  从古至今,人们感知空间、思考空间、使用空间、营造空间、存在于空间,但空间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被理解和研究却是从19世纪开始的。在这之前,虽然空间一直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但人们对空间的理解却是通过其他的介质赖以形成的方式,而非对空间本身的理解。例如,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中所表达的视觉空间,在古典时期多以其他方式出现和被论述,其中有作为情景交融中的“景”,在当时人们理解的“景”包含了视觉空间和主体如何看、如何表达等创造性活动,而非只有空间概念的本身。尽管平时人们可能忽视空间的存在,空间却影响着人们,并控制着人们的精神活动[4]。人们从园林中获得美感,尽管美感很难获得清楚的解

  那么空间是什么?在日常生活里人们大概会先想到房屋、道路、城市景观等等,属于物质、物理或实质的空间,也就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但仔细一想,很快会发现,空间好像不仅是房屋本身,而且还是虚空的所在或位置,可以让事物在这里发生。只是若要辨认空间的形式样貌,还是要依赖围成这个空间的事物,比如墙壁或某些障碍物,人们才会感到有个空间的存在,并且应该注意到界定空间的2项要点:①空间不是事物本身,但要依赖事物来构成;换言之,空间似乎是事物之间的关系(远近距离等);②这些事物的主要角色或功能,似乎是一种边界或门坎,换言之,边界是空间界定的根本要素。

  空间还有其他的意义和用法,如内心空间、版面空间、自由空间、梦想空间、心灵空间等。人们常常会认为这些都是衍生性或譬喻上的空间,亦即是物质或实质空间在非物质层次的比喻,而笔者所探讨的空间主要为物质空间。

  勒菲弗指出,空间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中介和结果,它同时具备精神和物质属性。如果没有空间,社会关系不可能真正存在。硕士论文这是一种辩证关系,一种交互式的关系,人们在塑造空间的同时也被空间塑造。

  园林的组成要素包括山石、水体、建筑、植物和道路等,这些要素是营造园林的物质基础,其装饰作用在园林景观中具有重要意义,每一个要素对优秀的园林景观的品质都很重要,甚至成为园林景观的代表物,例如留园的冠云峰、颐和园的佛香阁等等,并且可以影响人们对园林空间的感受。但是,由于园林组成要素的物质实在性,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使人们在研究园林和进行园林设计时往往忽视了园林的本质———空间,导致出现以下问题:一是片面注重对园林各组成要素的表现,过分追求设计图纸的美观,忽视人在园林空间中的活动要求。如大草坪、大广场在城市建设中的运用,既没有充分考虑使用人群的活动要求,同时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二是设计方案的模式化,缺乏文化内涵。如现在新建的居住区称为某某欧式花园,某某欧式风格,简单套用园林要素的形式,而不是充分考虑园林空间的安排,没有城市自身的特色,导致城市的面孔千篇一律,使人们毫无本土归属感。

  园林不单是艺术,不仅是对生活认识的一种反映和生活方式的写照,还是生活环境,医学论文是人们生活展现的舞台。园林空间就是活动时的自由度,空间越多,自由度就越大。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人们会本能地适应所处的空间环境,设想自身处在该空间中,通过活动圆满地充实了这些空间。空间是园林的本质,这是因为:第一,园林必有其空间向度、空间组织和脉络;第二,空间是思考的基本范畴,是人们认识园林的基本架构。

  由空间方向作为切入点,提供了一种新的看待与理解园林的方式,用空间的观点,可以认识到以下几点:

  (1)园林的脉络性。应该关注园林的空间性,园林不存在于虚空之中,而有其具体的脉络,即各种联系。只有通过空间,园林各要素之间才能建立联系,造园手法才得以运用,园林才能被人们欣赏和体验。

  (2)园林的物质性。空间作为事物之间关系的表现与中介而存在,但通常人们只关注园林的实际的、物质的脉络。园林的各组成要素是通过空间建构的,而空间又是通过各组成要素界定范围的,所以空间的观点体现了园林的物质性。

  (3)园林的层级性。空间的尺度指明了园林并非处于同一个层面上,而有不同层次,从邻里之间到社区、城镇、省县、国家、国际、区域,乃至于全球和太空宇宙,园林的概念得以外延,园林由最初的私人庭院发展成全人类共同的人居环境。

  (4)园林空间的时间性。时间与空间经常被放在一起考察,鉴于时间与空间之间的密切关联,空间的分析其实让人们立即注意到一种园林的时空分析的可能性,同时必须考虑园林的空间性与时间性。在园林空间中,人们的感受随时间的不同而不同,所谓步移景异正是人们在园林空间中的时间轴向运动的体验。

  只有抓住事物的本质,人们才能更加清晰认识事物和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方向。职称论文而园林的本质和核心就是空间,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明确方向,为园林专业的学习和园林设计提供有力的支持。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论文摘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注重园林景观的艺术性、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并突出园林规划设计的前卫性,重视园林景观的人性化设计及生态性设计等基本理念。同时,在设计中要考虑经济合理性的原则,以最少的投入创造出宜人的的景观环境。

  园林景观的美学功能和艺术性是园林规划设计的目的之一。当景观设计解决了园林景观的技术课题与使用功能,艺术便成为其永无止境的追求。当园林景观在其功能基本一致时,园林景观的艺术设计风格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这种园林景观就能受到人们的欢迎,通过人们在心理上对这种设计形式的接受,以便实现设计师在经济、道德、大众审美等方面的影响,强化所设计园林景观的社会认同感。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强调基本理念在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性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园林规划设计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以实用功能为目的再创造。艺术形式层出不穷,纯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艺术家们吸取了电影、电视、戏剧、音乐、建筑、自然景观等的创作手法,创造了媒体艺术、行为艺术、光效应艺术、大地艺术等一系列新的艺术形式,而这些反过来又给其他艺术行业的从业者以很大的启发[1]。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从一开始就从现代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形式语言。而对园林规划设计中影响最大而且稳定不变的主观因素是人类的感官对园林景观的感觉。因此,自然景观也好,文学绘画也罢,对于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以三维空间为主的园林景观视觉毕竟是其核心基础。从现代艺术早期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到后来的极简艺术,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设计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因此,园林规划设计既要考虑园林景观的使用功能,同时还要考虑园林景观的艺术性,我国园林规划设计艺术正是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综合。

  园林规划设计离不开生活,并与历史和文化相联系[2]。一个国家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都是以本国的民族文化底蕴作为背景的。对于园林景观的艺术创作,如果没有传统的、历史的、文化的、人文的东西,就不可能成功。中国园林是世界三大古典园林之一,对世界园林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我们还要接受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结合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进行创造,以促进中国具有世界性、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园林规划设计学科的迅速形成。

  园林规划设计既然是艺术,就要有一定的时代性。在最近的半个世纪中,艺术设计从一开始就扮演着前卫的角色。园林规划设计发展至今,无论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城市的发展,园林规划设计都起着先锋的作用[3]。因此,作为园林规划设计师,必须把握住那些相对稳定而不变的园林规划设计元素,并能接受新的设计元素,包括新理念、新材料,紧跟时代的发展。事实上,要设计一个好的园林景观,不管其形式有多么新颖,如果没有传统的精华,没有未来的展现,就很难能成为打动人心的艺术珍品。

  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美是指通过园林景观的结构、图案和文字所反映的情意使消费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园林景观的意境产生于园林景观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客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当然,不是所有园林景观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我国多年来园林规划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中国园林景观外形设计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4]。通过这种意境的创造,在空间物质化的表现与无限的联想之间,以空间、形体、文化、寓意所呈现出的信息载体,它涉及这样一种理念:即存在着一种超越个人理解力并能借助于一种中间媒介达到的群体共通的普遍的状态。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来寻求、创造、组织、表现这些中间媒介,这是工业规划设计中最为基本而重要的工作。

  人性化设计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设计师从关注园林景观转移到关注到园林景观的使用者上来,以设计出更人性化、使用更便利、使人愉悦的园林景观为重要目标的设计思想。使人愉悦是人性化设计的审美原则,使用过程中使用者感受到设计的精巧而产生愉悦感,同时,将这种愉悦感升华为一种审美意象,从而真正体现出设计为人、以人为本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思想。园林规划设计其主题是人本身,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也是人本身,人是园林规划设计的中心和尺度。因此,把心理学、行为艺术等学科引入到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研究设计的目的与人的行为在不同人、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互补关系,扩展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分析现代成功的园林规划设计实例,不管无心还是有意,所有的设计大都取自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印象,取自历史上由于完全不同的社会原因创造出来的园林景观。

  由于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劣,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景观行业,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人本身来自于大自然、属于大自然,只不过是由于生活和工作将其强行分开。人是需要回归自然来放飞心情、解除疲惫、张扬个性的,户外园林景观是居住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只有可参与性的景观才能让环境与居住最大限度的融为一体。因此,充分考虑到园林景观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力,注重实用、生态、功能、观赏性紧密联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5]。正如斯坦利怀特所阐述的那样,“如果我们的设计能含纳草地、森林和山,那我们能占据的景观将富含原土地之奥妙。景观特征应被加强而不是被削弱,而最终和谐应存在于一个复合体上,这些人为化的景观是最动人、最可爱的,只要景观的结构和灵魂能被保留,威客电竞我们就会感到快乐和兴奋。”

  因此,园林规划设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项目条件,把所设计的园林景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与当地的民族信仰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并恰当地融入现代元素,同时注重成本,从而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优美动人的园林景观。

  [1]张冰,王小平.浅谈园林艺术民族风格的形成[J].新疆职业技术教育,2006(3):78-80.

  [2]周武忠.中西古典园林艺术风格比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90-94.

  [3]朱建宁.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J].广东园林,2005,28(2):6-13.

  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认识到植物生态环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这样以研究人类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园林设计思想便开始逐步形成并迅速扩张。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如互惠共生、化学互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和竞争等作用)为指导而建设的绿地系统。在此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其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从而可以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养分和水分土地空间等环境资源,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和谐有序、稳定的关系,进而塑造一个人类、动物、植物和谐共生、互动的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园林建设的迅速发展,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让人们有了进一步认识。建设生态园林是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即在园林建设当中,模仿自然生态景观,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既美丽又具有降尘、降噪、放出氧气等多种生态功能的园林景观。一些具体的做法,如在园林中减少小品、道路、广场等,以植物造景为主,增加群落景观在园林中的应用。

  建设生态园林以植物造景为主,木本植物为骨干的生物群,由乔木、灌木、草本、低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综合而成的微观人工植物群落,又包括植物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涵盖了宏观城市系统,发挥了吸碳吐氧、调节温度与湿度、消噪除尘、菌保健、吸收有害气体、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发挥绿地水循环、防震避灾等生态功能。

  高品味的园林绿化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人造景点应注意的,能否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或其他方面协调,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经充分论证才有说服力,被人们所接受,景点宜恰到好处,忌贪多、太杂。

  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我们见过用小叶黄杨作马尼拉草坪镶边最后全被吃掉,小叶女贞绿化草甲壳虫大暴发难以根除,红花酢浆草与樟树相互加重红蜘蛛的危害,一种树比另一种生长快最后另一种树被挤占,外来树种完全取代乡土树种等配置不当的现象。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乡土树种生命力、适应性强,能有效地防止病虫害大暴发,常绿与落叶树分隔能有效地阻止病虫害的蔓延,林下植草比单一林地或草地更能有效利用光能及保持水土。

  不同设计方案的园林绿化,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费用不尽相同,很多本是比较好的规划设计,由于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维护管理费用超过单位经济实力,只有低水平维护,最后观赏效果不理想,很多应有的功能丧失,有的草坪被杂草挤占,绿化带太多难以很好修剪,蛀茎害虫易危害难以防治等,很多中小城市的运动场也按高标准建植草坪,不管是建坪费用还是将来维护费用都跟不上,最后仍达不到高水平运动场地的要求。我们近几年的经验是既发展一部分高档次、管理要求高的绿化景点,也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不断推广,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时对植物根据性状的合理选用,论证其管理费用高低,有利于绿化单位更好地达到绿化效果。

  经过充分论证的设计,并非十全十美,或无可辩驳不可更改的,应该留有选择余地,同时尽管原理相同,不同人的风格也不同,形式也有差异,都有可行之处。自己的设计尽管经过论证,亦难免有忽视或不当之处,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及论证拿出来供建设单位及同行研究,对其进行修改、补充、删除,吸收别人合理的意见,最后尽可能地完善设计方案,在实施中还能达到具有可操作性的理想效果。这既给别人以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使用单位能一目了然各项指标要求,也使自己的设计水平得到提高。

  总之,对园林设计论证应加强其管理,规范其内容,使其制度化,与设计一同受到重视,相互结合,有效地对设计形成补充,完善设计工作,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最后,需要说明园林设计不同于其他非生物性建设的设计。园林道路、土方、休息建筑之外绝大部分是活的植物世界,植物受自然环境因素的主使而生存,因此方案的论证对于许多不可知的自然界变化是难以预估的,所以论证后的规划在实施中也会发生变化,不可不加以注意。

  园林规划设计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以实用功能为目的再创造。艺术形式层出不穷,纯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艺术家们吸取了电影、电视、戏剧、音乐、建筑、自然景观等的创作手法,创造了媒体艺术、行为艺术、光效应艺术、大地艺术等一系列新的艺术形式,而这些反过来又给其他艺术行业的从业者以很大的启发[1]。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从一开始就从现代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形式语言。而对园林规划设计中影响最大而且稳定不变的主观因素是人类的感官对园林景观的感觉。因此,自然景观也好,文学绘画也罢,对于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以三维空间为主的园林景观视觉毕竟是其核心基础。从现代艺术早期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到后来的极简艺术,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设计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因此,园林规划设计既要考虑园林景观的使用功能,同时还要考虑园林景观的艺术性,我国园林规划设计艺术正是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综合。

  园林规划设计离不开生活,并与历史和文化相联系[2]。一个国家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都是以本国的民族文化底蕴作为背景的。对于园林景观的艺术创作,如果没有传统的、历史的、文化的、人文的东西,就不可能成功。中国园林是世界三大古典园林之一,对世界园林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我们还要接受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结合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进行创造,以促进中国具有世界性、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园林规划设计学科的迅速形成。

  园林规划设计既然是艺术,就要有一定的时代性。在最近的半个世纪中,艺术设计从一开始就扮演着前卫的角色。园林规划设计发展至今,无论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城市的发展,园林规划设计都起着先锋的作用[3]。因此,作为园林规划设计师,必须把握住那些相对稳定而不变的园林规划设计元素,并能接受新的设计元素,包括新理念、新材料,紧跟时代的发展。事实上,要设计一个好的园林景观,不管其形式有多么新颖,如果没有传统的精华,没有未来的展现,就很难能成为打动人心的艺术珍品。

  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美是指通过园林景观的结构、图案和文字所反映的情意使消费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园林景观的意境产生于园林景观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客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当然,不是所有园林景观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我国多年来园林规划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中国园林景观外形设计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4]。通过这种意境的创造,在空间物质化的表现与无限的联想之间,以空间、形体、文化、寓意所呈现出的信息载体,它涉及这样一种理念:即存在着一种超越个人理解力并能借助于一种中间媒介达到的群体共通的普遍的状态。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来寻求、创造、组织、表现这些中间媒介,这是工业规划设计中最为基本而重要的工作。

  人性化设计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设计师从关注园林景观转移到关注到园林景观的使用者上来,以设计出更人性化、使用更便利、使人愉悦的园林景观为重要目标的设计思想。使人愉悦是人性化设计的审美原则,使用过程中使用者感受到设计的精巧而产生愉悦感,同时,将这种愉悦感升华为一种审美意象,从而真正体现出设计为人、以人为本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思想。园林规划设计其主题是人本身,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也是人本身,人是园林规划设计的中心和尺度。因此,把心理学、行为艺术等学科引入到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研究设计的目的与人的行为在不同人、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互补关系,扩展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分析现代成功的园林规划设计实例,不管无心还是有意,所有的设计大都取自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印象,取自历史上由于完全不同的社会原因创造出来的园林景观。6生态性设计

  由于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劣,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景观行业,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人本身来自于大自然、属于大自然,只不过是由于生活和工作将其强行分开。人是需要回归自然来放飞心情、解除疲惫、张扬个性的,户外园林景观是居住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只有可参与性的景观才能让环境与居住最大限度的融为一体。因此,充分考虑到园林景观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力,注重实用、生态、功能、观赏性紧密联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5]。正如斯坦利怀特所阐述的那样,“如果我们的设计能含纳草地、森林和山,那我们能占据的景观将富含原土地之奥妙。景观特征应被加强而不是被削弱,而最终和谐应存在于一个复合体上,这些人为化的景观是最动人、最可爱的,只要景观的结构和灵魂能被保留,我们就会感到快乐和兴奋。”

  因此,园林规划设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项目条件,把所设计的园林景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与当地的民族信仰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并恰当地融入现代元素,同时注重成本,从而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优美动人的园林景观。

  论文摘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注重园林景观的艺术性、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并突出园林规划设计的前卫性,重视园林景观的人性化设计及生态性设计等基本理念。同时,在设计中要考虑经济合理性的原则,以最少的投入创造出宜人的的景观环境。

  [1]张冰,王小平.浅谈园林艺术民族风格的形成[J].新疆职业技术教育,2006(3):78-80.

  [2]周武忠.中西古典园林艺术风格比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90-94.

  [3]朱建宁.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J].广东园林,2005,28(2):6-13.

  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认识到植物生态环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这样以研究人类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园林设计思想便开始逐步形成并迅速扩张。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如互惠共生、化学互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和竞争等作用)为指导而建设的绿地系统。在此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其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从而可以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养分和水分土地空间等环境资源,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和谐有序、稳定的关系,进而塑造一个人类、动物、植物和谐共生、互动的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园林建设的迅速发展,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让人们有了进一步认识。建设生态园林是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即在园林建设当中,模仿自然生态景观,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既美丽又具有降尘、降噪、放出氧气等多种生态功能的园林景观。一些具体的做法,如在园林中减少小品、道路、广场等,以植物造景为主,增加群落景观在园林中的应用。

  建设生态园林以植物造景为主,木本植物为骨干的生物群,由乔木、灌木、草本、低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综合而成的微观人工植物群落,又包括植物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涵盖了宏观城市系统,发挥了吸碳吐氧、调节温度与湿度、消噪除尘、菌保健、吸收有害气体、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发挥绿地水循环、防震避灾等生态功能。

  高品味的园林绿化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人造景点应注意的,能否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或其他方面协调,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经充分论证才有说服力,被人们所接受,景点宜恰到好处,忌贪多、太杂。(四)对短中长期各项绿化指标进行认真计算

  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我们见过用小叶黄杨作马尼拉草坪镶边最后全被吃掉,小叶女贞绿化草甲壳虫大暴发难以根除,红花酢浆草与樟树相互加重红蜘蛛的危害,一种树比另一种生长快最后另一种树被挤占,外来树种完全取代乡土树种等配置不当的现象。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乡土树种生命力、适应性强,能有效地防止病虫害大暴发,常绿与落叶树分隔能有效地阻止病虫害的蔓延,林下植草比单一林地或草地更能有效利用光能及保持水土。

  不同设计方案的园林绿化,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费用不尽相同,很多本是比较好的规划设计,由于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维护管理费用超过单位经济实力,只有低水平维护,最后观赏效果不理想,很多应有的功能丧失,有的草坪被杂草挤占,绿化带太多难以很好修剪,蛀茎害虫易危害难以防治等,很多中小城市的运动场也按高标准建植草坪,不管是建坪费用还是将来维护费用都跟不上,最后仍达不到高水平运动场地的要求。我们近几年的经验是既发展一部分高档次、管理要求高的绿化景点,也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不断推广,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时对植物根据性状的合理选用,论证其管理费用高低,有利于绿化单位更好地达到绿化效果。

  经过充分论证的设计,并非十全十美,或无可辩驳不可更改的,应该留有选择余地,同时尽管原理相同,不同人的风格也不同,形式也有差异,都有可行之处。自己的设计尽管经过论证,亦难免有忽视或不当之处,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及论证拿出来供建设单位及同行研究,对其进行修改、补充、删除,吸收别人合理的意见,最后尽可能地完善设计方案,在实施中还能达到具有可操作性的理想效果。这既给别人以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使用单位能一目了然各项指标要求,也使自己的设计水平得到提高。

  总之,对园林设计论证应加强其管理,规范其内容,使其制度化,与设计一同受到重视,相互结合,有效地对设计形成补充,完善设计工作,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最后,需要说明园林设计不同于其他非生物性建设的设计。园林道路、土方、休息建筑之外绝大部分是活的植物世界,植物受自然环境因素的主使而生存,因此方案的论证对于许多不可知的自然界变化是难以预估的,所以论证后的规划在实施中也会发生变化,不可不加以注意。

  巨紫荆多用种子播种繁殖。采集当年充分成熟、籽粒饱满的种子干藏。第2年春用60℃温水浸种,冷却至室温,清水浸泡3d,捞出与消过毒的细沙混合,进行沙藏。待露白率达30%时,即可播种。播种时,作宽1.2m、南北向长10m的畦,将畦面浇透水待下渗后将种匀播于床面,上覆细湿沙壤土。

  巨紫荆耐旱耐瘠,但良好的土壤条件和栽培管理能明显提高生长速度,提早出圃。栽植巨紫荆选择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力中上等的地块为宜。栽植前要认线,以机耕深翻25~30cm,达到疏松、通透性好的土壤状况,翻耕后用旋耕耙耙2遍备用。

  巨紫荆地径达6cm以上,就可以应用于园林工程,因此,栽植密度以株行距0.8m×0.8m或1.0m×1.0m为宜。栽植前挖0.4m×0.4m×0.4m的栽植穴,栽植时间以秋末或早春为好。选择根系完整、无病虫害、生长健壮、大小一致的苗木进行定植,确保巨紫荆栽后生长一致,林相整齐,以提高栽培经济效益。栽植时将苗木放入栽植穴使根系伸展,栽后灌透水。以后5~7d浇水1次(视天气情况),小苗发新芽后根据需要及时补水。秋末栽植要在树干基部封土堆,以起到保墒作用和减轻刮风时树干摇动,也可减少野兔啃食树皮,到春季发芽时再把土堆扒开。遇到春季干旱,要根据墒情及时浇水,保证苗木成活及健壮生长。

  巨紫荆发芽后枝条速生期正值春末夏初干旱期,此期降水少、空气湿度小、地面蒸发量大,缺水会明显影响植株生长,应根据土壤含水状况及时补充水分,正常年份浇水1~2次,较旱的年份浇水2~3次。进入雨季一般不灌水,特别干旱的年份浇水1~2次。进入冬季后,浇1次封冻水,萌芽前浇1次萌动水,保证巨紫荆植株安全越冬和及时萌芽。巨紫荆幼林对肥料需求十分敏感,生长季节施肥对植株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第1年秋季追1~2次肥。第2年开始每年追4~6次复合肥,累计每年追肥750~1050kg/hm2。

  巨紫荆幼树期可间种经济作物。间种作物前耕地不可过深,一般20cm为宜,过深易损坏巨紫荆根系,影响巨紫荆生长。间种作物后及时中耕除草,每季作物除草2~3遍,有利于土壤透气保墒,便于间作物和巨紫荆生长。间作物收获后及时翻地,既可灭杂草,又可消除部分病虫源。随着巨紫荆林郁闭度增大,林内不宜进行间种作物。采用林间清耕管理的巨紫荆林,为降低管理费用,生长季节可用化学除草,保持林内无杂草。

  巨紫荆萌枝力强,叶片硕大,易造成主干因枝头下坠而弯曲,对培养通直的干形不利。在培养主干过程中,当枝条萌发后,用竹竿绑缚主干,帮助主干垂直生长。第1年将干高1m内萌枝清除,雨前将主干延长枝绑缚于竹竿上,防止降雨过程中枝叶因湿增重造成主干延长枝风折。第2年修除下部1~2轮枝(或清除干高3m内大枝),对主干延长枝选中上部饱满芽处截干,萌芽后抹去竞争枝,保留下部萌枝2~3个,促使主干延长枝健壮生长,当年主干延长枝可达2m。第3年按上述方法继续接干修枝。当树干分枝高度达到2.5~3.0m、树高5~6m时,即可结束接干修枝措施,进入常规管理。5病虫害防治

  巨紫荆是抗病虫能力较强的植物,栽植密度较大时,个别植物易感叶部角斑病、叶枯病和枯萎病;害虫有蚜虫、褐边绿刺蛾、大袋蛾等。防治技术:发病前6月下旬叶面喷洒波尔多液,每2周1次,雨后及时补喷;对发病植株可喷洒百菌清、代森锰锌、大生M45等菌剂;冬季落叶后清除病叶病枝。虫害危害较轻,达不到经济危害程度,一般不进行防治;达到经济危害程度,可叶面喷洒虫剂进行防治;对已发生蛀干的害虫,可用辛硫磷原液从蛀孔处注入后用泥封孔灭。

  要了解欧美现代园林的发展,有必要回顾一下欧美的园林传统。从历史来看,欧洲、美洲同属一个文化传统,其园林文化属于从欧洲园林发展而来的大的系统。欧洲的园林文化传统,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埃及。经历了古希腊、古罗马之后,公元500年,欧洲进入了黑暗漫长的中世纪。公元八世纪,阿拉伯人征服西班牙后,为西班牙半岛带来了的园林文化。

  十五世纪初叶,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欧洲园林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大规模的园林庄园在意大利源源涌现。意大利园林随着文艺复兴思想在欧洲大陆广为传播。到了十七世纪,法国的天才造园家勒·诺特尔(LeNotre)在吸收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的许多特点的基础上,开创了一种新的造园样式,被称为法国巴洛克式或勒·诺特尔式,逐渐风靡整个欧洲。十七、十八世纪,绘画与文学两种艺术中热衷自然的倾向为十八世纪英国自然式风景园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英国风景园一反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和法国巴洛克园林传统,以起伏开阔的草地、自然曲折的湖岸、成片成丛自然生长的树木为要素构成了一种新的园林。

  由于中产阶级的兴起,十八世纪,英国的部分皇家园林对公众开放。随即法国、德国和其他国家群相效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美洲大陆的欧洲后裔们的造园以殖民式为样板。直至1854年,继承道宁(A.J.Downing)思想的奥姆斯特德(F.L.Olmsted)在纽约市修建了中央公园,传播了城市公园的思想。此后,美国的城市公园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十九世纪以后,公园日益引起大众的普遍关注,风格上以自然式为主,同时经常结合规则式。十九世纪没有创立一种新的造园风格,这一时期的园林多以新古典主义、折衷主义的面貌出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社会的巨大变化,文化艺术领域开始了一系列转变,这股强大的革新潮流也推动着园林设计开始摆脱传统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

  从十八世纪初风景园思想萌发之后,规则式和自然式就没有停止过争论。工艺美术运动的提倡人威廉·莫里斯(W.Morris)认为,庭院必须脱离外界,决不可一成不变地照搬自然的变化无常和粗糙不精。1892年,建筑师布鲁姆菲尔德(R.Blomfield)出版了《英国的规则式庭院》,提倡规则式设计。与布鲁姆菲尔德截然相反的,是以鲁滨逊(W.F.Robinson)为代表的强调接近自然形式的植物的更简单的设计。业余园艺家杰基尔(G.Jekyll)女士也推崇自然式庭院。双方论战的结果,人们在热衷于建筑式庭院设计的同时,也没有放弃对植物学的兴趣,不仅如此,还将上述两个方面合二为一,这一原则直到今天仍影响我们的设计。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曾长期与杰基尔女士合作的英国建筑师路特恩斯(E.Lutyens)于1911~1931年间在印度新德里设计的穆哈尔皇家花园(MughalGardens)(图1)。美丽的花卉和修剪树木体现了19世纪的传统,交叉的水渠象征着天堂的四条河流。这里,建筑师运用了现代建筑的简洁的三维几何形式,给予了印度园林传统以新的生命。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新艺术运动”席卷欧洲大陆,它是强调曲线、动感、装饰的浪漫主义艺术运动,在各个国家有不同的表现。新艺术运动当时在建筑界广为传播,但在园林中始终没有成为主流。只有一小部分保留下来的园子可以算作“新艺术运动”的门下,这些作品大都出自“维也纳分离派”建筑师的手笔。他们创造了大量基于矩形几何图案的建筑要素,如花架、几级台阶、长凳和铺装。受新艺术运动的装饰特点的影响,铺装中出现了黑白相间的棋盘格图案。植物通常在规则的设计中被组织进去,被修剪成球状或柱状,或按网格种植。

  这一风格的最重要的作品是德国达姆施塔特(Darmstadt)附近的“艺术家之村”的庭院(图2),于1899年由“维也纳分离派”的奥尔布里西(J.M.Olbrich)设计。同时期引起广泛关注的作品还有霍夫曼(J.Hoffmann)1905年开始设计的斯托克莱宫(PalaisStoclet)的花园。另外,维也纳设计师雷比施(F.Lebisch)也设计了带有“维也纳分离派”风格的园林。

  1920年,西班牙的天才建筑师高迪(A.Gaudi)以他超凡的想象力,在巴塞罗纳设计了梦幻般的居尔公园(ParcGüell)(图3),将建筑、雕塑和大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高迪的作品,一方面从自然界的动植物中获取灵感,另一方面,显然又受到西班牙传统的影响。在许多西班牙园林中,浓重的色彩和马赛克镶嵌的地面和及墙面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一特点随着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开拓,也影响到美洲的一些国家,如墨西哥和巴西。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巴黎一直是世界视觉艺术的首府。从印象派,后期印象派到野兽派,立体派,超现实派都是以这里为中心的。这些艺术思想和艺术财富无疑是推动现代园林发展的巨大动力。

  1925年巴黎举办了“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ExpositiondesArtsDécoratifsetIndustrielsModernes)。此次展览的园林作品位于两块区域,分别在塞纳河的两岸。虽然组织者的意图是要用园林去填充展馆之间的开放空间,但事实上,园林展品很少与它们相邻的建筑有任何形式上的联系,园林的风格也有很大不同。一个引起普遍反响的作品是由建筑师G.Guevrekian设计的“光与水的园林”(theGardenofWaterandLight)(图4)。这个作品打破了以往的规则式传统,以一种现代的几何构图手法完成,并在对新物质、新技术的使用上,如混凝土、玻璃、光电技术等,显示了大胆的想象力。园林位于一块三角形基地上,由草地、花卉、水池、围篱组成,这些要素均按三角形母题划分为更小的形状,在水池的中央有一个多面体的玻璃球,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旋转,吸收或反射照在它上面的光线。

  在这次博览会中还展出了一个庭院的平面和照片(图5),它建于二十年代初期,设计者是当时著名的家具设计师和书籍封面设计师P.E.Legrain。这个作品实际上是他为Tachard住宅做的室内设计的向外延伸。从平面上看,这个庭院与Legrain设计的一幅书籍封面(图6)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似乎把植物从传统的运用中解脱出来,而将它们作为构成放大的书籍封面的材料。当然庭院设计并非完全陷于图形的组合上,而是与功能、空间紧密结合的。

  Tachard花园的意义在于,它不受传统的规则式或自然式的束缚,采用了一种当时新的动态均衡构图:是几何的,但又是不规则的。它赢得了本次博览会园林展区的银奖。Tachard花园的矩尺形边缘的草地成为它的象征,随着各种出版物的介绍而广为传播,成为一段时期园林设计中最常见的手法,如后来美国的风景园林师丘奇和艾克博等人都在设计中运用过这一形式。

  1925年的展览揭开了法国现代园林设计新的一页。展览结束后,建筑师G.Guevrekian为Noailles设计了位于法国南部Hyeres的别墅庭院。他的设计打破狭小基地的限制,以铺地砖和郁金香花坛的方块划分三角形的基地,沿浅浅的台阶逐渐上升,至三角形的顶点以一著名的立体派雕塑作为结束(图7)。这个设计于1927年完成,它强调了对无生命的物质(墙、铺地等)的表达,与植物占主导的传统有很大不同。

  1925年巴黎“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是现代园林发展的里程碑。那次展览的作品被收录在《1925年的园林》(1925Jardins)一书中。随后,一大批介绍这次展览前后的法国现代园林的出版物,对园林设计领域思想的转变和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欧洲虽然设计并建造了一些现代主义的园林,但是几乎没有人从理论上探讨在现代环境下设计园林的方法。英国的唐纳德(C.Tunnard)于1938年完成的《现代景观中的园林》(GardensintheModernLandscape)一书,填补了这一空白。他在书中提出了现代园林设计的三个方面,即功能的、移情的和美学的。唐纳德生于加拿大,曾学习园艺和建筑结构。他于1937年开始在《建筑评论》上发表一系列文章,后来这些文章被整理成《现代景观中的园林》一书。虽然唐纳德的观点几乎全是从艺术和建筑的同时代思想中吸收过来的,但他例举的一些新园林的实例,仍然对当时英国传统的园林设计风格产生了很大冲击。

  1935年,唐纳德为建筑师S.Chermayeff设计了名为“本特利树林”(BentleyWood)的住宅花园(图8)。花园的露台设计,是唐纳德的现代园林设计三个方面的直接和精美的表达。住宅的餐室透过玻璃拉门向外延伸,直到矩形的铺装露台。露台尽端被一个木框架限定,框住了远处的风景,旁边侧卧着亨利·摩尔(H.Moore)的抽象雕塑,面向无垠的远方。

  1939年,唐纳德接受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院长格罗皮乌斯的邀请,去哈佛任教。

  杰里科(G.Jellicoe)出生于伦敦,毕业于“建筑协会学校”。23岁时,为了完成毕业论文,他和同学舍菲德(J.C.Shepherd)来到意大利,对一些著名的意大利园林进行了测绘和研究。当时,几乎没有人研究这些内容,也很少有这方面可信的资料。所以,当1925年他们的成果《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出版时,立即成为这一领域的权威著作,这一经历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职业生涯。

  1931年,杰里科成立了一个风景园林的咨询公司。从那时起,直到90年代,他设计了上百个园林。1982年他为SuttonPlace做的设计,被认为是其作品的顶峰(图9)。这个十六世纪留下来的园林,最初由威斯顿(R.Weston)设计,后来又经布朗改建,近代又有杰基尔女士做过设计。杰里科设计了围绕在房子周围的一系列小空间,包括苔园、秘园、伊甸园、厨房花园和围墙角的一个了望塔。

  由于杰里科对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的深入研究,他的作品带有浓厚的古典色彩。杰里科也许是现代主义者中最值得研究的一位。他并没有以一种革命者的形象出现,也没有创造或借用一种全新的形式语言,他似乎继承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园林要素,如绿篱、花坛、草地、水池、远景等等,但又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他也没有试图以工业革命带来的新物质、新技术来体现现代主义的特点。他的园林富有人情味,宁静隽永,又带有古典的神秘。

  1975年,杰里科出版了《人类的景观》(TheLandscapeofMan),显示了他作为一个学者对世界园林历史和文化的渊博的知识和深刻的理解,此书也成为现代风景园林的重要著作。杰里科是英国风景园林协会的创始人之一,1948年,他任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的首任主席。

  1899年,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成立,小奥姆斯特德在哈佛设立美国第一个风景园林专业。当时“巴黎美术学院派”的正统课程和奥姆斯特德的自然主义理想占据了行业的主体。前者用于规则式的设计,后者应用于公园和其它公共复杂地段的设计,但两种模式很少截然分开。

  1925年巴黎的“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成为现代园林发展的一个分水岭。美国的风景园林师斯蒂里(F.Steele)于二十年代到法国,当时法国的新园林给了他深刻的印象。回国后,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介绍这些园林。由于当时美国在风景园林设计领域缺乏新的理论和评论,他的介绍在美国新一代正在成长的风景园林师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一时间,法国成了“现代园林”的代名词。年轻的设计师争相学习、研究法国人的设计手法,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传统的力量。

  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由于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不少有影响的艺术家和建筑师纷纷来到美国,世界的艺术和建筑的中心从巴黎转移到了纽约。1937年,格罗皮乌斯担任了哈佛设计研究生院的院长。他的到来,将包豪斯的办学精神带到哈佛,彻底改变了哈佛建筑专业的“学院派”教学。但同时,风景园林学科仍被传统的教条所束缚。渴望新变化的学生们转向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的作品和理论,探讨它们在风景园林上的可能的应用。这些学生中最突出的是罗斯(J.Rose)、克雷(D.Kiley)、艾克博(G.Eckbo)。

  1938~1941年间,罗斯、克雷、艾克博在PencilPoint和《建筑实录》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提出郊区和市区园林的新思想。这些文章和研究深入人心,动摇并最终导致了哈佛风景园林系的“巴黎美术学院派”教条的解体和现代设计思想的建立,并推动美国的风景园林行业朝向适合时代精神的方向发展。这就是著名的“哈佛革命”(HarvardRevolution)。

  1939年,英国的唐纳德来到哈佛,加入了格罗皮乌斯的研究室。作为建筑系的教师,他坚决地站在埃克博、罗斯、克雷等人的一边,与风景园林学科的旧的守护者之间展开了论战。战后的1945年,他去耶鲁大学城市规划系任教,从此,离开了风景园林学科而转向城市规划。

  当哈佛的三位学子于理论上对现代园林设计进行探讨时,美国的另一位伟大的风景园林师已开始在实践中进行新风格的实验,他就是托马斯·丘奇(ThomasChurch)。

  丘奇出生于波士顿,在旧金山湾区长大。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哈佛大学攻读风景园林专业。1926年他获得一份奖学金,得以去欧洲考察。1929年,他在加州开设了第一个事务所,在这里,他设计了一系列周末休闲用途的小花园。这一时期,他的作品还是相当保守的,虽然没有模仿历史的样本,但显然是建立在传统原则的基础上。

  1937年,丘奇第二次去欧洲旅行,有机会见到了芬兰建筑师阿尔托。阿尔托作品中的曲线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在研究了柯布西埃、阿尔托和一些现代画家、雕塑家的作品之后,他开始了一个试验新形式的时期。他将“立体主义”(Cubism)、“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的形式语言,如锯齿线、钢琴线、肾形、阿米巴曲线结合形成简洁流动的平面,通过花园中质感的对比,运用木板铺装的平台和新物质,如波状石棉瓦等,创造了一种新的风格。

  丘奇最著名的作品是1948年的唐纳花园(DonnelGarden)(图10)。庭院轮廓以锯齿线和曲线相连,肾形泳池流畅的线条以及池中雕塑的曲线,与远处海湾“S”形的线条相呼应。当时在丘奇事务所工作的劳伦斯·哈普林(L.Halprin)作为主要设计人员,参加了这一工程。

  丘奇在40年的实践中留下了近2000个作品。他在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中的影响是极为巨大而广泛的,他的书和文章广受大众阅读。1955年,他的著作《园林是为人的》(GardensareforPeople)出版,总结了他的思想和设计。他的事务所培养了一系列年轻的风景园林师,他们反过来又对促进“加利福尼亚学派”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园林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加利福尼亚是二战后美国风景园林设计一个学派的中心。与东海岸受欧洲影响的现代主义不同,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学派”(CaliforniaSchool)的出现,更多地是由战后美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而产生的。在经过了超过十年的大萧条和战争之后,美国经济得到复苏,中产阶层日益扩大,在气候温和的西海岸地区新的城市定居点,社会生活的新形式自然而然地发展了,风景园林的试验首先在私人花园中成为现实。

  加州的气候和景色对新园林的产生是基本的。典型的地中海气候使室外生活极为适宜,风景优美的坡地和茂密的植物为加州现代风景园林师们提供了条件。二战以后,室外进餐和招待会为加州人们所喜爱,花园开始被认为是室外的生活空间。“加州花园”(CaliforniaGarden)出现于40年代和50年代,作为从丘奇、埃克博和其他人的主要作品中概括出来的样本,在大众杂志如《家居美化》,《住宅与花园》和《日落》上发表,并刊登照片。尺度一般较小,其典型特征包括简洁的形式,室内外直接的联系,可以布置花园家具的紧邻住宅的硬质表面,草地被限定于一个小的不规则的区域,还有游泳池、烤肉架、木质的长凳、及其它消遣设施。围篱、墙、和屏障创造了私密性,现有的树木和新建的凉棚为室外空间提供了荫凉。

  丘奇被普遍认为是“加利福尼亚学派”的非正式的领导人,这一优秀的群体还包括:埃克博(G.Eckbo)、罗斯坦(R.Royston)、贝里斯(D.Baylis)、奥斯芒德森(T.Osmundson)和哈普林(L.Halprin)。加州现代园林被认为是美国“自十九世纪后半叶奥姆斯特德的环境规划的传统以来,对景园设计最杰出的贡献之一。”

  “加利福尼亚学派”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埃克博。他出生于纽约州,在加利福尼亚长大,他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于1936年又到哈佛设计研究生院学习。

  埃克博共设计了大约1000个作品,其中私人花园占了大多数,这也是他对“加州学派”的贡献。位于洛杉矶的“联合银行广场”(UnionBankSquare)(图11),是他的一个成功的公共项目。广场位于40层的办公楼的脚下,在停车场的屋顶。三英亩的铺装广场上,珊瑚树、橡胶树和蓝花楹环绕在用草地和水面塑造出来的中心岛上,混凝土台围合的草坪象一只巨大的变形虫,趴在了水池的上面,伸长的触角挡住了水池的一部分,一座小桥从水面和草地上越过。

  埃克博还穿越了设计与规划之间的分隔,涉足了区域政策规划研究,他与同伴创立的EDAW公司(Eckbo、Dean、Austin&Williams)是美国今日最著名的景观事务所之一。

  “哈佛革命”的另一位发起者丹·克雷(DanKiley)也是美国现代园林设计的奠基人之一。克雷生于波士顿,1936年,他到哈佛设计研究生院学习。1940年,他开设了自己的事务所,1947年,他与小沙里宁(EeroSaarinen)合作,参加了杰弗逊纪念广场国际设计竞赛并获奖。

  1955年,克雷又一次与小沙里宁合作,设计了米勒花园(MillerGarden)(图12)。这个作品被认为是克雷的设计生涯的一个转折点:1936~1955年完成的作品,主要基于一个纯艺术的形式;1955年至今的作品,是从现代建筑的思想中得来的,表达了空间的概念。克雷将花园分为三部分:庭院、草地、和树林,在紧邻住宅的周围,以建筑的秩序为出发点,将建筑的空间扩展到周围的庭院空间中去。许多人都认为,米勒花园与密斯·凡德罗的巴塞罗那德国馆有很多相似之处。在米勒花园中,克雷用10×10英尺的方格规则地布置绿篱,通过结构(树干)和围合(绿篱)的对比,接近了建筑的自由平面思想,塑造了一系列室外的功能空间。

  到了八十年代,克雷的作品越来越显示出他对建立在几何秩序之上的设计语言的纯熟的运用。1987年设计的达拉斯的喷泉广场(图13),位于市中心联合银行玻璃塔楼的脚下,是一个供人们散步和休憩的地方。克雷在基地上建立了两个重叠的5M×5M的网格,分别以圆形的池杉树池和加气喷泉为节点。基地的70%被水覆盖,在有高差的地方,形成一系列跌落的水池。在广场中行走,如同穿行于森林沼泽地。尤其是夜晚,当广场所有加气喷泉和跌水被水下的灯光照亮时,具有一种梦幻般的效果。

  克雷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组织性,常常用网格来确定园林中要素的位置。他创造了建立在几何秩序之上的与众不同的空间和完整的环境。他的设计紧密地与周围建筑相联系,并不刻意突出自己。许多建筑师欣赏这种风格,选择克雷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于是,克雷获得了众多参与重要的公共项目的机会,如肯尼迪图书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林肯中心等。这些作品的成功,使他在行业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由于历史的原因,拉丁美洲在文化上受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很大影响,因而,园林传统也渗透在当地的园林文化之中,如水渠、马赛克的镶嵌装饰、浓重的色彩等特征在拉美的一些园林中常常见到。拉丁美洲的现代风景园林师结合了本国的传统和现代的设计思想和手法,创造了一些新的风格,最重要的国家是巴西和墨西哥。

  1937年至1943年之间,柯布西埃作为顾问参与了里约热内卢的教育卫生部的设计,点燃了拉丁美洲青年建筑师的星星之火。在巴西,出现了以建筑师兼规划师科斯塔(ta)、建筑师尼迈耶(O.Niemeyer)和风景园林师马克斯(R.B.Marx)为代表的现代运动集团,在建筑、规划、园林领域展开了一系列开拓性的探索。

  马克斯是本世纪最有天赋的风景园林师之一。他出生于圣保罗,18岁去德国时,他见到了引种在植物园的美丽的巴西植物,这使他意识到,巴西的乡土植物在庭院中是大有可为的。回国后,马克斯进入了国立美术学校学习艺术,他与建筑系的学生和老师有相当多的接触。这些人中的许多后来都成为巴西现代建筑的领导者,其中包括尼迈耶。他的老师之一,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科斯塔,对他在园林设计上的才能颇为赞赏,请他为自己设计的住宅设计庭院,这是他职业生涯的开始。当科斯塔开始负责新首都巴西利亚的规划的时候,将主要建筑设计任务交给了尼迈耶,而将环境设计的工作委托给了马克斯。1938年,马克斯为柯布西埃设计的教育部大楼设计了屋顶花园。这以后,他设计了大量的私人花园和公园,以及许多政府办公楼的庭院,如柯帕卡帕那海滨大道、外交部、法院及国防部的庭院等。

  马克斯是位优秀的抽象画家,他用流动的、有机的、自由的形式设计园林,一如他的绘画风格。他用花床限制了大片植物的生长范围,用植物叶子的色彩和质地的对比创造美丽的图案,他还将这种对比扩展到其他材料,如砂砾、卵石、水、铺装等等(图14)。他使那些被人们看作是杂草的当地植物在园林中大放异彩。他的马赛克铺装的地面,本身就是一幅巨大的抽象绘画。但他的园林绝不仅仅是二维的,而是由空间、体积和形状构成。

  从马克斯的设计平面图可以看出,他的形式语言大多来自于米罗和阿普的超现实主义。他创造了适合巴西的气候特点和植物材料的风格,并与巴西的现代建筑运动相呼应。马克斯将园林视为艺术,他的设计手法在中小尺度园林上显得极有魅力,他的设计语言如曲线花床、马赛克地面被广为传播,在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曾于1980年获得普林茨凯奖的墨西哥建筑师巴拉甘(L.Barragán)在拉丁美洲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巴拉甘原来的专业是工程,后来在两位建筑师手下学习建筑。1925年,巴拉甘去欧洲旅行,首先到了巴黎,参观了当时的“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随后,他又访问了法国南部沿海以及西班牙南部,参观了著名的园林阿尔罕布拉宫(Alhambra)。这次旅行持续了两年,回到墨西哥,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地中海的精神以及明显的风格。1931年,巴拉甘第二次旅行,到达了西班牙、摩洛哥、意大利、瑞士、北美等。两次旅行,使他不仅对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的发展比较了解,而且加深了他对于墨西哥传统的地中海精神的理解。

  巴拉甘的作品,将现代主义与墨西哥传统相结合,开拓了现代主义的新途径。1968年,他在自己设计的圣·克里斯多巴尔(SanCristobal)住宅的庭院中,使用了玫瑰红和土红的墙体以及一个方形大水池,从墙上有一个水口向下喷落瀑布,水声打破了由简单几何体组成的庭院的宁静,在炙热的阳光下给人带来一些清凉(图15)。

  在巴拉甘设计的一系列园林中,他以简洁的几何形体(主要是矩形),和简单的要素(墙和水),以及传统的色彩,创造出一种现代而又极具地方特色的风格。他简练而富有诗意的设计语言,在各国的风景园林师中独树一帜。

  三、四十年代,由于避免了战争,瑞典获得了相当好的发展环境,福利国家的模式逐渐建立。在建筑、园林、工业产品的发展中,功能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现代运动得到了广泛的社会需求的鼓励。

  1910年代,一位大学的植物学教授色南德(R.Sernander)提出根据现有景观的形式来设计公园的新风格。他认为要关注基地的自然资源,在保持当地景观的前提下,结合草地树丛进行设计。一些受色南德的思想影响的公园在Uppsala城市的被建造,如1916年的Stadsskogen。

  1936年,阿姆奎斯特(O.Almqvist)担任了斯德哥尔摩公园局的负责人。这位雄心勃勃的建筑师试图将新公园的思想在城市中变为现实。他展开了一系列工作,从城市绿带系统的规划到单个公园的设计,开创了斯德哥尔摩市公园发展的新时期。

  1938年接替奥姆奎斯特的是布劳姆(HolgerBlom),他作为公园局的负责人长达34年之久,他改进了他前任的公园计划,用它去增加城市公园对斯德哥尔摩市民生活的影响:公园能打破大量冰冷的城市构筑物,作为一个系统,形成在城市结构中的网络,为市民提供必要的空气和阳光,为每一个社区提供独特的识别特征;公园为各个年龄的市民提供散步、休息、运动、游戏的消遣空间;公园是一个聚会的场所,可以举行会议、、跳舞、甚至宗教活动;公园是在现有自然的基础上重新创造的自然与文化的综合体。

  布劳姆的公园计划反映了那个时期的时代精神:城市要成为一个完全民主的机构,公园属于任何人。在这一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斯德哥尔摩公园局成为一群优秀的年轻设计师们成长的地方,一些人成为瑞典风景园林界的主要人物,其中最出色的一员是格莱姆(E.Glemme)。格莱姆1936年进入公园局,作为主要设计师一直工作到1956年,在形成“斯德哥尔摩学派”的大多数作品中,都留有他的手笔。

  沿着NorrMalarstrand的湖岸步行区,可能是所有“斯德哥尔摩学派”的作品中最突出的。这是由一系列公园形成的一条长的绿带,从郁郁葱葱的乡村一直到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市政厅花园结束。它的景观看起来仿佛是人们在乡间远足时经常遇到的自然环境,如弯曲的橡树底下宁静的池塘。这个公园能够用来进行斯德哥尔摩人所喜爱的休闲活动。

  在许多情况下,选择作公园的基地常常是不可接近的沼泽或崎岖的山地地貌,看上去几乎没有再创造的价值。“斯德哥尔摩学派”的设计师们以加强的形式在城市的公园中再造了地区性景观的特点,如群岛的多岩石地貌、芳香的松林、开花的草地、落叶树的树林、森林中的池塘、山间的溪流等等。“斯德哥尔摩学派”在瑞典风景园林历史的黄金时期出现,它是风景园林师、城市规划市、植物学家、文化地理学家和自然保护者共有的基本信念。在这个意义上,它不仅仅代表着一种风格,更是代表着一个思想的综合体。

  “斯德哥尔摩学派”的顶峰时期是从1936~1958年。1960年代初,大量廉价、预制材料构筑的千篇一律的市郊住宅被兴建,许多土地被推平,地区的风景特征被破坏。尽管,斯德哥尔摩公园的质量后来下降了,但一些格莱姆和“斯德哥尔摩学派”其他人的作品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如今,这些公园的植物已经长大成熟,斯德哥尔摩的市民从前一代人的伟大创举中获益无穷。

  “斯德哥尔摩学派”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同为斯堪的那维亚国家的丹麦和芬兰,有着与瑞典相似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由于二战中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发展落后于瑞典。战后,这些国家受“瑞典模式”的影响,也成为高税收高福利国家,“斯德哥尔摩学派”很快在城市公园的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丹麦的风景园林师在城市广场和建筑庭院等小型园林中又创造了自己的风格,他们的设计概念简单而清晰。最著名的设计师是索伦森(C.Th.Sorensen),他善于在平面中使用一些简单几何体的连续图案。

  “斯德哥尔摩学派”通过丹麦,又影响到德国等其他一些高福利国家。二战后,大批德国年轻的风景园林师到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学习,尤其是到丹麦,带回了斯堪的那维亚国家公园设计的思想和手法,通过每两年举办一次“联邦园林展”的方式,到1995年在联邦德国的大城市建造了20余个城市公园,著名的有慕尼黑的西园(Westpark)和波恩的莱茵公园(Rheinpark)。

  在美国,从50年代末开始,城市更新成为州的政策,州际高速公路计划逐步实施,市郊居住区的建设导致了美国新镇运动的再生,设计的机会迅速增加,园林设计的领域已经变化。虽然小尺度的私人花园、庭院设计仍在继续,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园、植物园、城市开放空间、公司和大学园区、自然保护工程使设计者在一个更广阔、更为公共的尺度上工作。随着社会生活问题越来越多的冲击,新的主顾除了公司、团体以外,还有当地的和各级政府部门,他们的动机是平凡的和功能的,如提高建筑物及城市中心的形象,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或者迫于各种政治或社会团体的压力。新的园林常常必须有多种的角色,如休息和娱乐。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和受日本枯山水的影响,硬质景观大量出现。新一代的优秀设计师不断涌现,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劳伦斯·哈普林。

  哈普林(L.Halprin)生于纽约,曾获植物学学士和园艺学硕士。他于1943年转向风景园林专业,并进入哈佛大学学习。此时,“哈佛革命”的三位带头的学生埃克博、克雷、罗斯均已离开学校,格罗皮乌斯,布鲁尔(M.Breuer)和唐纳德仍然在哈佛教学,向学生们灌输现代设计思想。哈普林在建筑课的同学有约翰逊,鲁道夫,贝聿铭。二战以后,他到旧金山丘奇的事务所工作,并参与了丘奇最著名的作品唐纳花园的设计。1949年,哈普林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开始了创造自己独特风格的历程。

  哈普林早期设计了一些典型的“加州花园”,为“加利福尼亚学派”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很快,曲线在他的作品中消失,他转向运用直线、折线、矩形等形式语言。

  1961年为波特兰市设计的一系列广场和绿地,是哈普林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三个广场由一系列已建成的人行林荫道来连接。爱之喜广场(LovejoyPlaza)(图16)的生气勃勃,柏蒂格罗夫公园(PettigrovePark)的松弛宁静,演讲堂前庭广场(AuditoriumForecourtPlaza)(图17)雄伟有力,三者之间形成了对比,并互为衬托。对哈普林来说,波特兰系列所展现的,是他对自然的独特的理解。爱之喜广场的不规则台地,是自然等高线的简化,广场上休息廊的不规则屋顶,来自于对洛基山山脊线的印象,喷泉的水流轨迹,是他花了两个星期研究席尔拉瀑布的结果,而演讲堂前庭广场的大瀑布,更是对美国西部悬崖与台地的大胆联想。哈普林认为,在都市尺度及都市人造环境中,应该存在都市本身的造型形式。他依据对自然的体验来进行设计,将人工化了的自然要素插入环境。他设计的岩石和喷水不仅是供观赏的景观,更重要的是游憩设施,大人小孩都可以进入玩耍。

  1966年,哈普林出版了《高速公路》(Freeways)一书,讨论了高速公路所带来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未来提出一些解决办法。不久,受西雅图公园管理委员会的邀请,哈普林在西雅图市中心设计了一个跨越高速公路的绿地,使市中心的两个部分重新联系了起来。他充分利用地形,再次使用巨大的块状混凝土构造物和喷水,创造了一个水流峡谷的印象,将车辆交通带来的噪音隐没于水声中。

  哈普林的作品显示了他对混凝土和水这两种要素的天才的使用,他的带有水平或垂直条纹的混凝土块,模拟自然界水的运动的喷泉、跌水和瀑布,似乎已成为他的象征。但实际上,他更关心的是风景园林的本质问题,如生态环境中土地利用模式,城市中开放空间的人性化,以及旧城改造问题。他也是二十世纪重要的设计理论家之一,出版了《参与》,RSVP循环体系,《哈普林的笔记》等著作。

  在第二代园林设计师中,佐佐木(HideoSasaki)也是出色的代表。这位日裔美国人出生于加利福尼亚,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伊利诺斯大学和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学习。佐佐木在实践和教学领域保持了令人羡慕的平衡。他在母校伊利诺斯和哈佛都曾任教过,曾任10年哈佛设计研究生院主任。1957年,他与沃尔克(PeterWalker)成立了SWA公司。

  40年后的今天,SWA已成为包括多个公司的多学科的综合事务所,是美国当今最有影响的景观设计公司之一。SWA留下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最著名的有位于德克萨斯州的LasColinas市中心的威廉广场(WilliamsSquare,1985)(图18),与雕塑家R.Glen合作,创作了一群飞驰而过的骏马,在水池中溅起片片水花。池中的喷泉经过精心设计,将水花模仿得惟妙惟肖。

  五十、六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建造了大量的高层建筑,对城市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城市中的绿地犹如沙漠中的绿洲,珍贵而稀有。于是,一些见缝插针的小型城市绿地--袖珍公园(vestpocketpark)的出现,很快受到公众的欢迎。以后,这类公园便在大城市迅速发展起来。

  位于纽约53号街的佩雷公园(PaleyPark)(图19),是这类袖珍公园中的第一个,由Zion&Breen事务所设计。设计者泽恩(R.Zion)在42×100英尺大小的基地的尽端布置了一个水墙,潺潺的水声掩盖了街道上的噪音,花岗岩小石块铺装的广场上种植着密刺槐树,树冠限定了空间的高度。对于市中心的购物者和公司职员来说,这是一个安静愉悦的休息空间。

  自现代运动发动以来,追求创新的风景园林师们已从现代绘画中获得了无穷的灵感。然而现代雕塑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没有对园林的发展起过实质的作用。

  较早尝试将雕塑与环境设计相结合的人,是艺术家野口勇(IsamuNoguchi)。野口勇的父亲是日本人,母亲是美国人,生于洛杉矶,曾跟随博格勒姆(G.Borglum)和布朗库西(C.Brancusi)学习雕塑。三十年代,野口勇回到了日本,对日本园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次访问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持续而深刻的影响。

  1958年,野口勇设计了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庭院(图20)。这个园林中有明显的日本园林的要素,如耙过的沙地上布置的石块,威客电竞水中的汀步等,一些石头是特意从日本运来的,树冠底下起伏的地平面的抽象形式,揭示了艺术家将庭院作为雕塑的的想法。

  六十至七十年代,野口勇陆续完成了一系列环境设计作品,如查斯·曼哈顿银行的下沉庭院,底特律的哈特广场等等。1983年野口勇在加州设计了一个名为“加利福尼节”(CaliforniaScenario)的庭院(图21)。在高大的玻璃办公塔楼的底下,野口勇把一系列规则和不规则的形状以一种看似任意的方式置于平面上,以一定的象征性和叙述性唤起人们的反应。

  作为艺术家,野口勇的环境作品更多地强调形式,而不是适用和宜人。但是,他探索了景观与雕塑结合的可能性,发展了环境设计的形式语汇,在塑造战后风景园林中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同时,野口勇处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上,他的作品是流露着浓厚的日本精神的现代设计,不仅为西方借鉴日本传统提供了范例,而且也为日本园林适应时代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受他的风格影响的环境设计作品,今天在日本随处可见。

  60到70年代,许多雕塑作品的纪念性的尺度,不可避免地引出一个给特定空间或特定场所搞雕塑设计的概念。一些艺术家开始走出画廊和社会,来到遥远的牧场和荒漠,创造一种巨大的超人尺度的雕塑--大地艺术(Earthworks)。

  1970年,美国的史密森(R.Smithson)的《螺旋形防波堤》含有对古代艺术图腾的遥远向往。1977年,一位艺术家玛利亚(W.D.Maria)在新墨西哥州一个荒无人烟而多雷电的原野上,在地面插了400根不锈钢杆,当暴风雨来临时,这些光箭产生奇异的光、电、声效果。这件名为《闪电的原野》的作品赞颂了自然现象的令人敬畏的力量和雄奇瑰丽的效果。著名的“包扎大师”克里斯多(Christo)1972~1976年制作的《流动的围篱》(图22),是一条长达48公里的白布长墙,越过山峦和谷地,逶迤起伏,最后消失在旧金山的海湾中,其壮美令人惊叹。

  大地艺术既可以借助自然的变化,也能改变自然。它利用现有的场所,通过给它们加入各种各样的人造物和临时构筑物,完全改变了它们的特征,并为人们提供了体验和理解他们原本熟悉的平凡无趣的空间的不同方式。虽然大多数大地艺术地处偏僻的田野和荒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亲临现场体会它的魅力,而且有些作品因其超大的尺度只有在航测飞机上能看到全貌,因此,大部分人是通过照片、录像来了解这些艺术品。但是,在一个高度世俗化的现代社会,当大地艺术将一种原始的自然和宗教式的神秘展现在人们面前时,大多数的人多多少少感到一种心灵的震颤和净化,它迫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一个永恒的问题。

  大地艺术是雕塑与景观设计的交叉艺术。它的叙述性、象征性、人造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自然的神秘崇拜,都在当代风景园林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促进了现代风景园林一个方向的延伸。

  欧美园林的生态主义思想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的英国风景园,其主要原则是:“自然是最好的园林设计师”。十九世纪奥姆斯特德的生态思想,使城市中心的大片绿地、林荫大道、充满人情味的大学校园和郊区、以及国家公园体系应运而生。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斯德哥尔摩学派”的公园思想,也是美学原则、生态原则和社会理想的统一。不过,这些设计思想,多是基于一种经验主义的生态学观点之上。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美国“宾西法尼亚学派”(PennSchool)的兴起,为二十世纪景观规划提供了科学的量化的生态学工作方法。

  这种思想的发展壮大不是偶然的。六十年代,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带来了急剧增加的污染,严重的石油危机对于资本主义世界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人类的危机”、“增长的极限”敲响了人类未来的警钟。一系列保护环境的运动兴起,人们开始考虑将自己的生活建立在对环境的尊重之上。

  1969年,宾西法尼亚大学风景园林和区域规划的教授麦克哈格(I.L.McHarg)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DesignWithNature)一书,在西方学术界引起很大轰动。这本书运用生态学原理,研究大自然的特征,提出创造人类生存环境的新的思想基础和工作方法,成为七十年代以来西方推崇的风景园林学科的重要著作。麦克哈格的视线跨越整个原野,他的注意力集中在大尺度景观和环境规划上。他将整个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地理学、地形学、地下水层、土地利用、植物、野生动物都是重要的要素;他发明了地图叠加的技术,把对各个要素的单独的分析综合成整个景观规划的依据。麦克哈格的理论是将风景园林提高到一个科学的高度,其客观分析和综合类化的方法代表着严格的学术原则的特点。

  事实上,麦克哈格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大尺度的景观规划和区域规划有重大的意义,而对于小尺度的园林设计并没有太多实际的指导作用,也没有一个按照这种方式设计的园林作品产生。但是,当环境仍处在一个严重易受破坏的状态,麦克哈格的广阔的信息仍然在园林设计者的思想基础上,烙上了一个生态主义的印记,它促使关注这样一种思想:园林相当重要的不仅仅是艺术性布置的植物和地形;园林设计者需要提醒,他们的所有技巧都是紧密联系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

  受环境保护主义和生态主义思想的影响,七十年代以后,风景园林设计出现了新的倾向。如在一些人造的非常现代的环境中,种植一些美丽而未经驯化的野生植。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