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栽盆景威客电竞历史

发布时间:2023-01-05 10:38:54    浏览:

[返回]

  唐代(618-907)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的兴盛时代,其政治、经济、文化都比以前有了更高的成就和发展,并表现出一定的时代特色。唐代疆域的辽阔和对外的影响,威客电竞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它与邻近各国建立了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封建文化也比过去有更大的成就。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下,中国园林的发展相应地达到了全盛的局面,花木栽培与盆景艺术的发展时期也已来临(图1)。

  通过研究绘画与文献史料可以得知,盆景已开始在唐代宫廷和民间流行,与植物盆景相关的名称有“盆池”。盆池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庭园中类似盆口大小的小水池;二是指埋盆于地,在盆中盛水,或种水生植物,或放养小型水生动物而形成的庭园摆饰品。后者即属盆景范畴。唐代诗人遗留有多首颂咏盆池诗篇,可见当时庭园中摆饰盆池之风非常盛行。据研究,盆池主要有下列类型:

  清代曹溶编辑的《学海类编》(集余五·考据)中收录的苏轼(1036-1101)的《格物粗谈》中记载有:“芭蕉初发分种,以油簪横穿其根眼,则不长大,可作盆景。”这是笔者所查到的我国文献中第一次出现与使用“盆景”一词,说明“盆景”一词在我国至少已经有了900年的使用历史。图2中盆景即是当时盆景作品的写照。

  宋代黄休复所撰《茅亭客话》,共十卷,汇总了蜀中的轶事趣闻。其中有“蜀人每中元节多用盆盅生五谷,俗谓之盆草,盛以供佛”的记载。道家以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旧时道观在这一天作斋醮,僧寺作盂兰盆斋。可见,宋代开始在盆钵中栽种五谷类供养,并称之为盆草。出现于宋代的盆养石菖浦类也属于盆草一类。威客电竞盆草是为了表现山野草木景观,在盆盅中艺术地种植各种花草小木类的盆栽山野草的原始品。该类盆栽山野草,在日本又称为下草。

  元朝(1206—1368)的统一,结束了宋、辽、金等几个民族政权分立的局面,使农作物和农业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的交流成为可能,并且出现了编写农书的风气,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版了多部农书,其中最著名的是司农司《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和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三部。与此相反,元朝不仅没有编写过一本有关花谱类的观赏消遣书,而且在综合性农书中也尽量对花木避而不谈,其原因是汉人在元朝的残暴统治下,很少有玩物欣赏的闲情雅兴。

  在这种政治、文化背景下,汉族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低下,仕途暗淡,促使了其中的一部分隐于山野与乡村。隐居生活为他们提供了一定的玩赏花木、盆景的条件。因此,处于发展高潮的宋代盆景在进入元代后,并没有中断,但也没有大的发展,只是维持了盆景的栽培与观赏。元代王德信的《奇妙全相注释西厢记》一书的插图中,多次出现了摆饰于庭院的盆景、盆栽(图4),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元代贵族庭园中陈设盆景的情况。

  盆栽盆景历史2013-6-18 20:52发布者:盆景艺术小编查看: 1540评论: 0来自: 盆景艺术在线采编

盆栽盆景威客电竞历史(图1)

  周文王的「靈台」:根據詩經的記載,方七十里,曾導引湖水,興建雄偉的「靈沼」,讓魚類、水禽恣意悠游水中;並大量種植奇花珍木,建囿造園,養百獸於其間。「靈台」上,白日可眺望遠景,美麗山河一覽無遺;夜間更可與星辰明月為伍,享良宵美景。秦始皇造「阿房宮」:此為自古以來人人所熟知的史事。秦始皇為了炫示財富與權勢,曾興建了許多廣大、華麗的宮殿與離宮三百餘處。在宮、苑中廣設庭園, 種植名貴珍種樹木,享盡園林山水之樂。漢舊儀也載:「茂陵富戶袁廣漢於北祁山下築園,東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注其中,構石為山,高十餘丈,連綿數里。」 由此可知,假山的建造,遠在漢朝(公元前206~公元221年)已有。西漢武帝擴建「上林苑」:是當時典型的皇家宮苑。西漢武帝在位期間曾大敗匈奴,鎮壓西域諸國,國威昌隆,建都長安,宮殿承襲秦的樣式。其宮苑之一的 「上林苑」跨渭水南北,廣三百餘里,興建了離宮及苑七十所,採用苑中有苑,苑中有宮,宮中有觀的方法;挖大湖六處,並分別由各地進貢了三千餘株奇花珍木, 種植其間以競相鬥艷。這些宮、苑、囿模仿自然,開池築山,並使山、林、水相結合,規模相當宏大。東漢遷都至洛陽,洛陽的地理環境很不好,因此造苑時需要築山、闢流、建造洲、嶼,種植奇木異草,飼養珍獸奇鳥,以人工的園藝代替自然美景。所以班固的「西都賦」有「靈莫冬榮,神木叢生」的詞句。張衡的「西京賦」中也有「嘉木植庭,芳草如積」的描寫。公元1978年,河北省望族古墳發現五代後漢時期與盆栽有關的壁畫中,上面已繪有種植紅花的花卉盆栽,並有花盆六個放置於五角桌上;紅花、花盆與桌子(樹、盆、几)三者配合得宜,極為美觀。花盆出現六朝文化時期,已經有高熱度的彩陶的產製,也能燒製出極優美的黑陶花盆。西晉因各地諸侯不和,戰爭頻繁,國力衰退;異族入侵,首都洛陽淪陷而遷都南京,是為東晉。東晉建都南京,擁有廣大豐富的疆土。文人士大夫崇尚清淡,高逸遁世,居城市而又渴慕自然的山林野趣。所以不僅在城市中大造園林,鬧中尋幽,並在宅旁闢地建園,創作盆景。同時也出現了中國早期的「寺院叢林」,真正享盡了田園牧歌的生活。盆栽名詞在中國文獻出現東晉有名的「歸去來辭」作者陶淵明(公元365~427年)辭官歸隱故鄉栗里後,所作讚美野菊文章中,已起用「盆栽」二字,這也是世界上「盆栽」一詞 出現最早的記載。陶淵明正是華南盆栽的創始人。由歷代的記載中,可知東晉以前(公元317~420年)中國盆栽顯然已受皇族雅士的賞玩。同時由以上歷史記 載來推斷,可知中國盆栽的形成已然較日本早上千年。中國現存最古的盆缽唐代(公元618~907年),盆栽以藝術的面貌朝向另一個新時代發展;將樹木和山石組合,濃縮到盆缽中,昇華為一種「山水盆景」,種「盆玩」,即現 在的「栽景」。杜甫詩云:「一匱功盈尺,三峰意出群。望中疑在野,幽處欲生雲。慈竹春陰覆,香爐時勢分。惟南將獻壽,佳氣日氛氳。」當時的盆栽不僅在民間 流行,在宮庭中也被視為珍品來觀賞,同時盆栽用的陶瓷也非常興盛,例如霍州窯、寺州窯、岳州窯等及其他許多燒製場,遍及全國:尤其北方荊州窯所燒製的「白 瓷」與南方越州窯的「青瓷」,更是舉世無雙的名器,也是世界現存最早的花盆,現在北京博物館尚存有這時期的古盆(依據日人松村謙三氏敘述)。中國最早的盆栽壁畫公元一九七一年,在陝西乾發掘的一座朝陵──唐高宗、武則天皇后之子章懷太子李賢墓道壁上,發現到繪有二位侍女捧盆景的壁畫,其中一人所捧的圓形花器 中,有假山和長著紅果綠葉的樹木。從宮人所捧持的形態,可知當時宮廷是非常重視盆景藝術的。章懷太子墓建於神龍二年(公元七○六年),壁畫是當時宮廷生活 的真實寫照,足證中國在一千二百年前就有了盆景。此外,唐代閻立本畫的「職貢圖」中,有以山石進貢的畫。畫中玲瓏剔透的山石置於一淺盆中,與目前的「山水 盆景」相似。中唐詩人白居易(白樂天),以美好詩句描繪「山水盆景」,詩云:「煙翠三秋色,波濤萬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斷碧雲根。風氣通岩穴,苔紋護洞門。三峰俱 體小,應是華山孫。」又有一首詩,對盆景的「十德」讚賞萬分,詩云:「養性延容顏,助眼除睡眠,澄心無穢惡,草木知春秋,不遠有眺望,不行入洞窟,不尋見 海埔,迎夏有納涼,延年無朽損,昇之無惡業。」(見白居易全集)中國最早的盆栽書中國傑出的盆景專業始祖郭橐駝,著有「種樹書」三卷,詳細記載盆栽培養、造型及繁殖的技術。當時有名的文士柳宗元所撰寫的「種樹郭橐駝傳」中,極力地 讚頌他的高超技藝。由「種樹書」這本書的創作推斷,更可知中國盆栽書比日本盆栽書早了千年。日本於江戶中期(公元一六○○~一八○○年)的文獻,亦將盆栽 師稱為「橐駝師」,並附日文注音。盛唐時,日本遣派許多使節入朝學習中國文化、藝術,以便歸國宣導,形成日本歷史上所謂「白鳳」、「天平」文化時期。根據這時期唐花牡丹及梅樹移植日本 的記載,可以佐證推論日本使節把當時盛唐文人雅士觀賞中國造樹和盆玩風習,逐漸傳到日本而使其發揚光大。據日本有關資料考證,日本關於盆景最早的證據是一 幅七百~八百年前卷軸畫「春日權現驗記繪」,畫中有盆景的出現。中國最早的盆栽圖畫宋代(公元九六○~一二八○年),盆景藝術更趨完美。宋盆景分為「樹木盆景」與「山水盆景」,在「洞天清錄」一書中備敘詳盡。當時盆景與雅石構圖、設 計都相當考究,作品滿溢著詩情畫意。其中以北宋所畫「十八學士圖」最負盛名,四軸畫中的二幅有三盆盆景,有一盆盆松,葉偃枝盤,枝如屈鐵,懸根出土,老幹 生鱗,儼然百年之物,種植於方形淺盆中。這是首次盆栽在畫中出現,比起日本盆栽畫的出現,也早了數百年。宋朝著名文人蘇東坡、陸游都喜愛山水盆景,並寫下了很多讚美山水盆景的詩句。蘇東坡有二首詩中寫道:「試觀煙雨三峰外,都在靈仙一掌間」、「五嶺莫愁 千嶂外,九華今在一壺中」;再如陸游的「菖蒲詩」云:「雁山菖蒲昆山石,陳叟持來慰幽寂;寸根蹙密九節瘦,一拳突兀千金。清泉碧罐相發揮,高僧野人動顏 色;盆山蒼然日在眼,此物一來俱掃跡。根盤葉茂看愈好,向來恨不相從早;所嗟我亦飽風霜,養氣無功日衰槁。」對盆藝描述甚為感人。北宋末年「雲林石譜」一 書,詳載各地的石產、特質、採掘法,以及盆栽配置、植樹的方法,是早期有關盆景藝術的重要著作。宋朝花盆,以「青瓷」、「白瓷」單色美為主,是其特色。其中以河南的汝窯、鈞窯以及江西景德鎮的施釉花盆最為著名,現尚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日本則於公元一八○二年燒成。元代(公元一二八○~一三六八年),有一位高僧韞上人,他曾雲遊四方,出入名山大川,累積了很多創作素材後,製作了「些子景」。「些子」之意是「小 景」,也就是將石木花草和小橋流水、茅屋等共同栽植盆中,雖盆只盈尺,卻氣吞渤澥,小中見大,有如一幅氣象萬千的山水畫。元代盆景逐漸往小型作品發展, 大、中、小型盆栽均集於一堂;盆景以「松、竹、梅」為主,認為此「歲寒三友」是盆景中的高品。在劉鑾的「玉石瓠」一書中,有詳細的記載。總之,唐、宋時代,玩賞盆景與雅石,上自皇室貴族,下至庶民,風氣鼎盛。盆缽樣式與種類也美麗繁多。明、清時代(公元一三六八~一九一一年),盆景相當盛行。當時有很多的盆景著作,如明代屠降所著「考槃餘錄」一書中有篇「盆玩箋」;明末畫家文震亨 「長物志」的「盆玩篇」中,一、二卷有關庭園設計、造景,相當考究;王象晉「群芳譜」的「盆景」;清代陳淏子在「花鏡」中的「種盆取景法」。清康熙年間, 由諸升、王質、王概編繪的「芥子園畫傳」,於乾隆十三年(公元一七四八年)在日本譯印出版,風靡日本,被繪畫界奉為經典讀物。由於這本書中的畫法及其理 論,引動了日本文人中的盆栽家,因而創作「文人盆栽」,充分結合了中國文化及日本刻苦耐勞和安和、脫俗的民族特性。中國盆景的流派中國地域遼闊,盆栽歷史悠久。由於各地的風俗民情、地理環境及氣候條件的不同,所以反映在盆栽中的樹木風格及造形,也有很明顯的差異;又因創作者本身性格、喜愛、思想、觀念、藝術修養等種種的不同,因而產生了各種不同風格的盆景流派。以「樹木盆栽」而言,主要有南、北二大派系。南派以廣東為中心,包括廣西、福建,又稱「嶺南派」。北派則以長江流域為中心,涵蓋上海、蘇州、杭州、揚州,又稱「蘇派」。此外,尚有以四川為中心的「川派」。由於南、北兩派氣候、觀念差異甚大,因此各具特色。一、 嶺南派(南派)「嶺南派」最大的特色是講究自然生長,多採以修剪為主的「截幹蓄枝法」。以這種方式培 養出來的盆栽,擁有蒼勁自然、枝椏流暢、飄逸豪放的風貌,但需要耗費漫長的時間來修剪。素材應選取萌芽力強,適合「截幹蓄枝法」的樹種,如榕樹、榆、櫸、福建茶、七里香等。傳統的「嶺南派」盆景,主幹成蛇狀彎曲,兩側枝椏呈垂臂形,橫向作出五片(五托)或七片(七托),樹冠扁平,姿態嚴謹成規則式,稱「古樹」或「將軍式」。目前「嶺南派」盆景主要有兩種型式:(一)以孔泰初為代表的「大樹型」,其作品特色為幹直枝繁,樹觀秀茂稠密,蒼勁雄渾,威客电竞表現出曠野巨木的雄姿; (二)以海幢寺素丘和尚為代表的「高聳型」,其作品枝幹清瘦,扶疏挻拔,輕盈瀟灑,以表現超世脫俗的意境。近幾十年來,才由香港伍宜孫逐漸發展成自然形 態,不拘格律。二、 蘇派(北派)傳統的「蘇派」又分為揚州派和通派合稱為「東派」,以及常熟派和蘇州派合稱的「西派」。1. 揚州派:揚州派著重枝幹的扭曲,不但主幹甚為彎曲,連短枝的末稍也呈百轉千迴,枝無寸直,這種形態種之為「花塔式」、威客电竞「一寸三彎」。枝紮成平薄的「雲片」,以奇數為多,片形呈橢圓,一~三層稱「台式」,三層以上稱「巧雲式」。2. 通派:通派枝法與揚州派類似,不同之處在於其主幹由根盤起即有一個弧度較小的彎曲,然後是兩個近似半圓的大弧度扭轉,稱之為「二彎半」。通派以安徽為主,主 幹成「二彎 半」外,樹身略向前傾,以檜、柏盆栽居多,主幹成S型左右彎曲,冉冉而上,狀若游龍的「龍樁」,稱「滾龍式」。3. 常熟派:常熟派涵蓋南京、常熟、無鍚等地的盆栽特色。傳統的常熟派盆栽要符合「六台三托一頂」的要求,即幹向左右彎成六曲,左右各伸出六個枝稱「六台」,向後長出三個背枝稱「三托」,加上一個頂;各枝片都呈中間隆起的

搜索